一、雕塑系概况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始建于1953年,是广州美术学院建校之初两个元老系(绘画系、雕塑系)之一。
早期的师资由四方面组成:
1、留法归来的刘开渠先生培养出来的我国第一批师资:曾新泉、赵蕴修教授。
2、师承欧美艺术传统,自创艺术风格,从港澳归来的艺术家:蔡里安、潘鹤教授。
3、前苏联雕塑专家办培训出来的教授:关伟显、郑觐、刘政德。
4、当时本院培养的优秀青年教师:梁明诚(曾赴意大利做研究学者)、李汉仪、曹崇恩、段积余等。
改革开放后,自身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新生教学力量,成为今天教学、科研、创作的中坚力量。
现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实验师等18名教职员。
近半个世纪的办学经验,该系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雕塑艺术人才。该系师生的艺术创作及其所形成的创作道路和风格在中国雕塑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且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近二百件雕塑作品为世界国家、地方及艺术博物馆、园收藏。有不少作品获世界级、国家级大奖。
该系地处改革开放前沿,较早进行了教学改革,八十年代初,潘鹤教授关于雕塑的一系列理论文章的发表,如《雕塑根本出路在户外》、《社会主义是雕塑发展的最佳土壤》等,对雕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引入材质、技术等因素,开风气之先。
该系的艺术影响力吸引了全国以至世界各地的学子,先后有美国、日本、秘鲁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就读。
雕塑系现任主任为黎明教授,副主任为林国耀副教授。
二、 培养目标及模式
雕塑专业培养能在文化、艺术、建筑、园林和教学科研等部门从事专业创作、设计、教学、研究等工作,具有较强的适应和拓展能力。教学计划的重点在优化学生智能结构,要求学生在造型能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三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既有思想深度和丰富审美修养,又具备驾驭材料本领的专业“行家”。向发展和进步的社会输送合格的专门人才。
雕塑系目前由四大块组成教学实体:素描、泥塑、材料、创作。
素描教学由吴雅琳副教授负责
泥塑教学由韦振中副教授负责
材料教学由卓国森老师负责
创作教学由杨小桦老师负责
雕塑系拟在明年之前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设置石雕工作室、铸造工作室、锻打工作室、陶瓷工作室和综合材料工作室。
以上四大块五部分的教学实体,将更有利于观念的开拓和人才的培养。
二、 专业方向及教学特点
本科设雕塑专业学制,以全面了解雕塑专业基本知识各要素,从具体实践中学会专业知识技能,关注社会,培养正确的审美能力、艺术观。
硕士研究生三年制:
研究生部设有:雕塑基础教学研究;写实雕塑艺术研究;抽象雕塑艺术研究;环境雕塑艺术研究;雕塑艺术理论研究等。
现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有:潘鹤教授、梁明诚教授、黎明教授、韦振中副教授和吴雅琳副教授。
雕塑系硕士研究生就雕塑专业的某一研究方向,要求在本专业研究方向处于学术前沿的领先地位,获取研究成果。
在工作室制的基础上,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加强对艺术新观念的思考与对新媒介、材料和形式的探索,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艺术创作与社会相结合的教学特点。
三、 课程设置
课程主要由素描、泥塑、材料、创作四大版块组成的四条主线贯穿四年教学中。
本科具体课程学时学分为:
素描课:460学时,16学分;
泥塑课:1000学时,36学分;
专业实习课:600学时,18学分;
毕业创作及论文:300学时,20学分;
铸铜、石刻课:180学时,7学分;
选修课:400学时,20学分。
四、 师资状况
该系目前有教授3名:潘鹤、梁明诚、黎明;副教授3名:吴雅琳、林国耀、高蒙;讲师3名:段起来、陈涛、陈克;助教3名:杨小桦、林汉强、黄炳谊;实验师2名:赖锡鸿、卓国森等16名教职员工。 (编辑:自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