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雕塑系成立,由此到60年代中期为第一发展阶段,这期间以当年留法归来的刘开渠、王临乙、滑田友、曾竹韶等先生为主,建立并健全了一整套现实主义雕塑教学系统,后来又有留苏归来的钱绍武、董祖诒、曹春生、司徒兆光等先生加以补充,使之更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雕塑系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雕塑流派,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和北京十大建筑雕塑创作为中心的大型纪念性雕塑,成为新中国纪念性雕塑艺术的代表作。从70年代末恢复招生到美院迁出王府井是雕塑系第二个发展阶段,主要工作为恢复正常教学系统,并在改革开放新局面下,根据社会的发展对教学体制进行调整,逐步吸收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优点和国际当代艺术的新观点、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基于扎实基本功上的创造性。从中央美术学院2001年迁入望京新校园至今为第三发展阶段,重点工作为在保持原有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开拓新领域,初步建立现代材料教学系统;并着手面对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公共艺术的要求,开展公共艺术研究教学。雕塑系的教学体系再次调整,形成了专业基础教学、导师工作室教学与技法材料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既保持原有的写实雕塑优势,又吸纳现代材料教学优点,代表了国内美术院校雕塑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雕塑系和雕塑艺术研究所创作的大批优秀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以《抗日战争纪念群雕》为代表的一批重要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个群体在新时代的学术实力。
迄今为止,雕塑系教学正在形成三个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一是50年代以来在学习借鉴法国、前苏联美术教育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写实雕塑教学,对于五千年中国本土传统空间形体语言的挖掘与继承也在此基础上日益深入;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对雕塑材料语言体悟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抽象艺术语言相关的现代材料教学;三是为应对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而正在着手建立的,以雕塑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艺术教学。雕塑系从学术发展上着眼,主张:1.保持并继续加强第一个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因为它是中央美术学院优秀的学术传统,也是最大的优势。在目前国际视觉艺术教育格局中,也是写实雕塑教学中唯一完整的一块。2.巩固和完善第二个方向的教学,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建立在现代材料与空间语言基础上的现代雕塑教育将是不可缺少的,它将为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等领域输送新鲜血液,建立基础语言。3.建立和健全第三个方向的教学,这已是随着中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总之,雕塑系的教学系统将在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过渡中稳步发展,这一发展过程被视为一个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有机体,既要保持原有优势,并从中发展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要开拓新的领域,响应时代需求。
雕塑系教学基本建制分三个教学方向,六个导师工作室:1.写实教学方向:第一工作室、第二工作室。2.现代材料教学方向:第三工作室、第四工作室。3.公共艺术教学方向:第五工作室、第六工作室。配合这六个导师工作室,还有六个材料工作间,即石、木、陶、金属焊接、铸造、构成工作间。
现任系主任为隋建国教授,常务副主任为吕品昌教授,副主任为孙伟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