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
孝堂山画像石
嘉祥山汉画像石
徐州东汉画像石
武梁祠画像石
两城山画像石
南阳汉画像石
陕北东汉画像石
安丘画像石
射阳石门画像
(下一页)
沂南画像石
东汉曼衍角抵和水嬉画像石
汉车骑出行画像石
汉冶铁画像石
汉牛耕画像石
汉斗牛画像石
汉楼阁舞乐画像石
汉画像石墓
(返回主页)
|
孝堂山画像石
东汉石刻珍品。东汉章帝、和帝时期墓地祠堂画像石,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孝堂山顶。旧讹传西汉孝子郭巨祠。据祠内画像内容,祠主可能是曾任诸侯王傅、相的二千石官吏。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刻36组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饮宴、狞猎百戏等图像。横贯三壁上部、场面宏伟的“大王出行图”,表明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的卤簿活动;北壁下部的“二千石出行图”,则表示了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还有伏羲、女蜗、西王母、风伯、雷公等神话内容以及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等历史故事画面。隔梁石的底面,刻有日月星辰。画像中主要人物之旁,有“大王车”、“令”、“相”、“孔子”、“二千石”、“成王”、“胡王”等7条榜题。雕刻技法以阴线刻为主,少数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洗练,形象简朴而生动,是汉画像中少见的精品。
嘉祥山汉画像石
汉代石刻珍品。1978年,在山东嘉祥宋山发现,共出土九块。采用减地极浅的平面浮雕,细部再加刻阴线,即“减地平及”.从雕刻技法和画像内容看,和武氏祠画像石极相似,其年代当和武氏祠大体相近。这批画像石,雕刻精细、形象生动,艺术价值很高,为研究汉代画像石增添了可贵的资料。
徐州东汉画像石
主要分布于江苏徐州市及其周围地区。徐州画像石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东汉早、中期;后期为东汉晚期。画像内容可分四类:①表现生产活动的纺织、牛耕等画像,如铜山洪楼所出的纺织图,双构所出的耕耘图,把当时的纺车、织机和二牛抬杠的犁耕状况描绘得非常细致。②反映墓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乐舞百戏、庖厨、饮宴等。③东王公、西王母、仙禽神兽等神话故事。④“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一类历史故事。早期画像内容一般比较简单,晚期画像则大量增加神话故事等内容。徐州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与山东画像石相近。前期多阴线刻,凹面刻,构图简单,线条粗犷。后期发展起浅浮雕、减地平面线刻等多种技法,画像构图复杂,形象生动,许多飞腾嬉戏的仙禽神兽和惊险壮观的百戏场面,充满活力和生活情趣,反映了石刻艺术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武梁祠画像石
著名东汉画像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山东济宁紫云山下,是武氏家族墓葬的双阙和四个石祠堂的石刻壁画,所以一般又称“武氏祠画像石”.其中以武梁祠最早,故世称“武梁祠画像石”.从桓帝建和元年(147)起数十年间陆续建造。阳刻历史人物、神仙故事,以及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图像。旁有隶书题记。后因黄河改道,石室零落,部分没入土中,清乾隆五十年(1785),黄易等掘土发现画像石等。画像主要采用凿纹减地平面线刻技法,人物外留有平行凿纹.风格浑朴凝重,精丽传神.在汉代石刻中,是一组年代明确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为研究汉代社会历史和石刻艺术的重要资料。在国内外素享盛名。
两城山画像石
东汉石刻珍品。在山东济宁县两城山石室内,流传于今的有奏乐、舞蹈、杂技等人物活动,以及种种异兽、木连理等雕刻。刻法,先在石的平面,用浮雕刻出人物的轮廓,然后用阴线表现细部形象。作风古朴浑厚,刀法挺劲,具有气势。
南阳汉画像石
河南南阳画像石多装饰在墓内的门、门楣、立柱、前室和主室的墙壁上。内容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舞乐杂技、车骑出行、宴饮狩猎、天文星象、动物飞鸟等。以动物形象的画面为最多,艺术水平也最高。南阳汉画像石采用剔地浅浮雕技法,特点是在浮起的画像轮廓上,用简练的阴线条,构画出形象的细部;在画像轮廓外部,饰以平行横线或竖线作衬底,也有的为素面。造型简洁,神态生动,运线刚劲有力。这种粗放豪迈、浑朴古拙的特点,构成了南阳画像石独特的艺术风格。
陕北东汉画像石
分布在陕西绥德、米脂、榆林等地。这一带东汉时属上郡。顺帝永和五年(140),因南匈奴侵扰,郡治南迁,此地战乱频繁,故画像石墓的下限不会晚于此年。目前发现的汉画像石,技法风格相近,题材内容雷同,说明时代接近,而纪年墓的材料则证明它们多是和帝、安帝时期的作品。墓主多是土著豪强。画像石多用于墓门,少数墓也嵌于室壁,个别墓弯窿顶上也嵌有画像石。画像内容主要有6种:①反映陕北高原地带生产活动的牛耕、放牧、田猎和农田作物;②表现墓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宴饮、乐舞等;③东王公、西王母以及仙禽神兽等神话故事;④孔子见老子一类的历史故事;⑤日、月等天象内容;⑥由蔓草状卷云纹所组成的二方连续形式的装饰花纹。画像的雕刻技法主要采用减地平面阳刻,物像细部大多不再加刻阴线,而用墨线或朱彩绘出。画像质朴凝重、简洁有力,拓片的效果宛如剪纸。作为边框的装饰性极强的蔓草状卷云纹,在画面上占有很大面积,这些都构成了陕北汉墓画像石的独特艺术风格。
安丘画像石
为东汉晚期画像石。山东安丘县董家村北出土。1959年发现,1960年山东省博物馆发掘。画像构图复杂,形象生动,技法多样,集汉画像石艺术之大成。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画像石墓之一。墓内画像共60余幅,满布墓门和三个墓室,总面积达400平方米以上。日月星象和伏羲女蜗、雷公出行、仙禽神兽等神话题材的画像,散布于各室顶部和四壁上部。中室和后室是表现墓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乐舞百戏、狩猎等画像,以及传说中的刘道锡捞尉陀鼎等故事的画像。画像分别采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凹面雕、阳线刻等不同技法,瑰丽多姿。特别是墓室中轴线上的三根石柱,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刻出众多而奇异的神话人物和各种神兽,是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
射阳石门画像
在江苏宝应县射阳附近古墓。有汉代刻石二。其一高五尺三寸,分三层刻划。上层孔子见老子像,中层模糊不清,下层三人供食器、烹鱼、腼鼎。另一石,亦刻三层,上层为大鸟,中层铺首衔环,下层一人手执刀盾,作风古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