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页)
孝堂山画像石
嘉祥山汉画像石
徐州东汉画像石
武梁祠画像石
两城山画像石
南阳汉画像石
陕北东汉画像石
安丘画像石
射阳石门画像
(当前页)
沂南画像石
东汉曼衍角抵和水嬉画像石
汉车骑出行画像石
汉冶铁画像石
汉牛耕画像石
汉斗牛画像石
汉楼阁舞乐画像石
汉画像石墓
(返回主页)
|
沂南画像石
古代石刻珍品。约为东汉末年刻右,1949年发现于山东沂南北寨村。墓门、墓室壁面,都刻有画像,共有四十余块。内容丰富,手法多样。整个画面具有连续性和故事性。按其位置可分为四组。一、二、三组以攻战图纹为主体。墓前室东、西、南三壁横额,以表现祭祀图面为主,中室四壁横额,以刻划出行、丰收宴享、歌舞百戏画面为主。墓门横额和支柱图像,都是凸起的高浮雕,以增强雄伟气势;室内画面,皆施用薄浮雕和阴线,以保持壁面的平整感。画像布局、手法的处理,都表现出服从于建筑实用的需要。沂南画像,可代表从汉转变到南北朝的一种过渡形式,如羽人、怪兽,和六朝陵墓前石刻图像相近似,波形云草纹,更显示出与六朝蔓草图案的继承关系。
东汉曼衍角抵和水嬉画像石
东汉画像石珍品。1972年,四川郫县出土。曼衍角抵之戏刻在上部,共七人,均赤足,戴有假面。古代称这种人为“象人”。左起:第一人,假面似猴,右手持有长柄钩兵。第二人假面似猪,背负有坛形器。第三人正用力拖着第四人所坐的蛇虎之尾,向左进。第四人头上束三髻。曲肘前臂向上,坐在头部向左的蛇虎身上。第五人右手执盾,左手似持一长剑,头向后回顾。第六人双手握一物。末一人右手执一棍,左手持一瓶状物前伸。其中第四人可能为“东海黄公”。张衡《西京赋》:“东海黄公,赤刀粤祝,翼压白虎,卒不能救”《西京杂记》:“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是则为表演“东海黄公”少时制伏蛇虎的故事节目,乃汉代角抵戏内容之一。下部为水嬉画像:左边部分刻有一小船,船上三人,船周刻有鲤、鲢、蛇、蟾、鸟和莲等。其右有五人,均执板,一人中立左向,前后各有两人,均作曲腰行礼表示尊敬状。张衡《西京赋》:“于是命舟忆牧,为水嬉,垂翟葆,近羽旗。”这组画像,正是这样的水嬉题材。
汉车骑出行画像石
1972年河南唐河县南关外出土,现藏南阳汉画馆。图中前有两导骑,骑者手执弩,后有两辆轺车,前车树建鼓,鼓上有羽葆,二人击鼓;后车掌伞盖,乘有驭夫和主人,主人裁进贤冠;车后一人持长矛护卫,已漫漶不清。按:一马轺车前加鼓车者甚少见,《汉书·韩延寿传》,“延寿衣黄纨方领,驾四马,傅总,建幢棨,植羽葆鼓车、歌车。”可见达官贵族出行时才有鼓车。在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中,这类内容的画面很多,而表现的场面不一,形式众多。
汉范睢受袍画像石
1972年河南唐河县南关外出土,现藏南阳汉画馆。画面雕四人,左起一人戴锐顶冠,着长衣,弯腰,面前置一大型圆盒半开,内装有物。另一人,戴高山冠,着宽袖长衣,面向圆盒。后有二人,冠皆锐顶,着长衣,前人抱圆形物,后人抱一长形袍装口袋。此图与武氏祠榜题有“范且”和“魏须贾”文字的画像有某些相似之处,可能是范睢佯寒受绨袍的故事。画面古朴,刻划生动,简练,主题鲜明。
汉冶铁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珍品。1930年山东滕县宏道院出土。画像石左边,在用一个多管输风櫜来鼓风,中部是锻铁工序的劳动,右边形象不甚清晰,从画面看,当与采矿有关。画像质朴、生动、简洁、明快,主题鲜明突出。是研究我国冶铁史、雕刻史的重要资料。原石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汉牛耕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珍品。陕西绥德、米脂和江苏睢宁都有出土。绥德出土的上面刻着一农民,一手举鞭,一手扶犁在辛勤耕耘,牛在前面拉着铧犁,后面以树为景。下部刻有五株壮实的谷物,很象陕北高原种植的小米,富有乡土气息。陕北米脂和江苏睢宁出土的刻划了两牛抬杠,一人扶犁在耕作,这是当时先进的耕作方法。雕刻生动传神,构图均匀,疏密有致,朴质简洁,是三幅极优秀的石刻装饰画像。
汉斗牛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珍品。河南南阳出土。南阳画像石中,刻画的大多是牛与人斗或兽斗的场面,着重刻划的是牛的雄姿和斗牛时的暴怒。仅用几条简练的阴线勾画了颈项的隆起,小腹的疾收、锐利的双角和向上翘起的尾巴,使牛的狂怒和凶猛跃然石上。画面的重心在牛的前部,但为突出牛的强健和雄壮,把臀部画得粗壮,而腿的下部和蹄子却较细小,这种处理使人更感到牛的矫健和灵巧。
汉楼阁舞乐画像石
1972年河南唐河县南关外出土,现藏南阳汉画馆。画面中央一建筑物,立柱是一斗三升,支持屋檐,上有两个相对的望亭。屋檐和望亭两侧饰有四朱雀纹,作舞状。屋内有二主人就坐,前有一人作踏拊舞;左柱外-人,右柱外二人,鼓瑟,摇鼗。结构优美,情节生动。画像对研究汉代建筑和舞乐,提供了实物资料。
汉画像石墓
西汉晚期至东汉末,以石刻画像为装饰的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的墓葬。墓主多为强宗豪右和高官显贵。墓中的画像石原来有些施加彩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清理、发掘的汉画像石墓有近百座。汉墓中大量的石刻画像,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思想和艺术的宝贵资料。分布区域主要有4个中心:①河南南阳、鄂北区;②山东、苏北、皖北区;②四川地区;④陕北、晋西北区。此外河南密县、永城,北京丰台,浙江杭州,陕西邠县,也有零星发现。前3个区域都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陕北、晋西北区汉代属上郡,东汉顺帝以前是北方边防重地,其中心绥德又位于通往西方的贸易通道上。这些地区,都广泛分布着可供开采构筑墓室石材的山丘。因此,当汉代豪富日益重视厚葬时,这些地区便发展起了耗资巨大的画像石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