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三)
【 点击数:3985 更新时间:2011/5/27 编辑:湘怡】

                                                                                                       

 

         言语与理论的呈现,当是出于人们在某些领域的实践与思辨中遇到问题时的一种积极应对和交流的方式。人们恰是借助这种方式去审视和辨析事物的原委及得失,探察和交流有关问题与现象的性质和意义,以利于自身和群体思维的拓展以及各种经验的共享。这其中必然蕴含着言语者的思想、智慧、意志和价值判断。因此,任何一部艺术史都是一定的文化及思想演化的观念史和方法史。

       20世纪以来中国雕塑的发展历程可见,当雕塑告别了仅作为庙堂、陵墓及世俗建筑之装饰的附庸性角色之后,其前途曾长期处于几近消散和迷失的境地。而后随着中国社会的逐步现代化、城市化及文化艺术的普及而使得中国传统雕塑从“泥菩萨”、“石狮子”、“泥狗狗”或“石牌坊”的制作中,走向了现代社会和政治文化所需的纪念性、教育性的立身之地。而其形式及美学主要取法于西欧和苏俄的经验。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艺术文化的大众化及商业化,中国雕塑界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以及异常丰富的艺术面貌。这主要取决于社会结构及其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信息资源与交流渠道的空前发达。

观其大要,中国现当代雕塑的艺术形态及价值取向主要呈现在四个基本方向及层面之中。其一,依循和追求雕塑的人文特性,重在显现其文学性及文化经验中的审美价值;其二,强调雕塑的艺术本体价值,重在雕塑自身形式语言的探索与突破,把形式意味的演进和创造作为其价值根本,并强调雕塑艺术的独立身份与地位;其三,注重和主张雕塑回到社会及其生态环境之中,成为建构当代社会文化和公共空间的有机元素,把雕塑艺术及其文化作为社会公共领域及社会批评的组成部分;其四,倡导雕塑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广大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带来愉悦和激励,使雕塑艺术成为践行当代“生活美学”的某种方式和途径。由此可见,其中既有文化精英的视角和态度,也显现出当代公众社会的现实性和普遍性文化诉求,其中显现出中国的雕塑及其文化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艺术和观念上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拓展与多元的演化。

20年的历程,恰是可以使得一个风华洋溢的青少年步入健硕而成熟的青年人所需的成长年轮。而在艰辛耕耘与孜孜求索中经历了20载春秋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正迎来了它可以欣然回眸且温故知新的时刻。该文化机构的事业与成就见证着伴随时代和专业界共同努力与发展的历程。值此之际,以中国第一份雕塑杂志曾发表的千余篇文论中择取的二百余篇文章辑成文集,以示纪念与庆贺。作为一本篇幅有限的雕塑文集,其论题、视角、方法和观念却是多元和多层次的;其论雕塑之古今、中西、新旧、是非、得失、理想、精神和价值,文章触角所到,几乎无所不及。读者似可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器见道,藉此洞察近20年来中国雕塑艺术界所面临和关切的文化问题与学术内涵。以期引发我们对于中国雕塑艺术需要长期面对的传承、发展、创造及其文化基点、身份特性、社会文化职责、艺术教育及其价值关怀等重要问题的深入探究。

然而,本文集的旨意并不在于也不可能囊括中国当代雕塑及其文化的所有问题及其历史内涵,间或勾勒出完整的当代雕塑史论的形貌,而是尝试以抽样性及类型化的方式去呈现中国雕塑在当代社会进程中的基本境遇和文化视野。一如西方文化史学者克拉考埃尔所言:“要把在同一个历史中的结果当作和谐的编年时期中的一种过程,那不是我们所能证实的。实际上,历史是由纷纭复杂的事件所组成,它的编年史几乎没有告诉我们关于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与涵义。”

诚愿此文集为我们开启一扇视察中国当代雕塑历史与文化片断的窗口。谨此为序。

                         

                                                           翁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