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后疫情·谋发展” ——《雕塑》杂志·第二十二届中国雕塑论坛系列报道(一)

后疫情时代,雕塑何为?一场以“后疫情·谋发展”为主题的中国雕塑领域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行业影响力最为广泛、品牌持续时间最长的学术论坛,在全球瞩目的历史时刻,做出了庄重、严肃、并具有探索性和启迪意义的解答。

2020年8月23日上午9:00,《雕塑》杂志·“第二十二届中国雕塑论坛”在北京亦庄·龙之旅大厦5楼报告厅以“腾讯会议”云平台的形式举行。会议特别邀请了我国城市雕塑、公共艺术、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科学技术、诗词文学、文化旅游、乡村建设、信息工程、国际交流等多个领域的领导、专家与学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工艺美术生产一线的雕塑从业者代表近200人共同参与论坛,以期推动跨界融合、行业创新。论坛分为三个分议题:1.后疫情与数字时代叠加下的雕塑创作,2.后期疫情时期雕塑与公共艺术发展问题,3.雕塑与公共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论坛分论坛主题发言和交流座谈发言两种形式,分别由《雕塑》杂志执行主编范海民(上午)与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下午)主持,总计50余位嘉宾作了精彩发言,成为后疫情时代中国雕塑领域的鲜活亮点。

△第二十二届中国雕塑论坛主会场

在线参会嘉宾截屏合影


一、嘉宾介
现场嘉宾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陈建国,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春生,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雕塑》杂志执行社长代雨东,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工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节,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宋慰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委会主任、《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中国绿发会生态社区发展基金会主任吴道源,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公共艺术委员会会长、低碳材料专家张宝贵,北京设计学会秘书长于欢,《雕塑》杂志副主编徐永涛,《雕塑》杂志社长助理朱林,北京鼎九信息工程研究院院长于学东,上海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上海国稷文化产业博览园副总裁欧阳碧初,龙之旅控股集团董事会秘书谷雨。

在线嘉宾
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田世信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著名艺术评论家孙振华,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雕塑》杂志艺委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项金国,全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王中,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殷小烽,全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天津大学教授景育民,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傅中望,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艺杰,北京设计学会艺术乡村设计专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陈炯,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批评家杨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董书兵,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谭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郅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美术批评家协会学术委员刘礼宾,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陈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蒋铁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罗小平,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王志刚,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陈晓春,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蔺宝钢,河南省美协雕塑艺委会副秘书长,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魏小杰,四川省雕塑学会会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邓乐,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赵明,比利时华裔雕塑艺术家闫淑芬,澳大利亚华裔雕塑艺术家吴志鹏以及在线的艺术家、雕塑企业家、雕塑艺术从业者等。

二、嘉宾致辞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陈建国发言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陈建国在发言中,指出本次论坛层次很高,对本次论坛的举办予以高度评价,对《雕塑》杂志25年来的工作予以肯定,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与要求。这是给我们的巨大精神鼓舞,可以使我们信心百倍的投入工作,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春生发言
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春生先生,在热情洋溢的发言中,对雕塑界在疫情期间的努力和成绩予以积极肯定,认为广大雕塑家群体是有温度、有高度、有情怀的。并结合时代精神,提出了针对党的百年庆典等重大主题进行创作的建议。希望雕塑家联合成为战斗队,为国家、人民创作更多作品。


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玫发言

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玫女士提出了创新发展、引领未来的议题,认为中国雕塑要走出国门,与世界同步。广大艺术家要加强对各个民族文化艺术有益成分的吸收与引进,遵循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原则,使之本土化、中国化、民族化并推陈出新。这为国内、国际雕塑艺术的交流做出了好的引导。


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宋慰祖发言

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宋慰祖发言在发言中,提到了雕塑设计与城市文化和乡村振兴的思考,结合各个城市中一些成功实施的实际案例,从绿色设计、城市家具、产业发展等概念上,结合线上线下、VR虚拟等实现手段,畅谈乡村振兴中的雕塑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雕塑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工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节发言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工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节在发言中,对《雕塑》杂志在疫情中组织的创作、展览等相关工作,给与肯定。在后疫情时代,结合经济、文化环境,提出了雕塑、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相关发展建议。分析了工艺美术与雕塑的关系,对工艺美术的发展与未来,做出了前瞻性的思考。对雕塑、对工艺美术、对文化旅游的发展都有所启迪。


《雕塑》杂志执行社长代雨东发言
《雕塑》杂志执行社长代雨东先生在发言中,介绍了2020年以来《雕塑》杂志在抗疫情战新冠的方向上,以《雕塑》为阵地所做出的相关工作,对未来的工作方向拟定了实施计划。针对后疫情时代的雕塑发展,提出了对雕塑与公共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角色的探索性思考。以日本越后妻有国际原野艺术节和日本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等为案例,建议将公共艺术、装置艺术、雕塑艺术作为能够驱动当地经济的引擎,让雕塑艺术介入到社会生产、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借助雕塑振兴,实现中国梦、和平梦。

三、主题发言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主题发言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先生,从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角度上,提出了“后疫情下新雕塑发展的希望”,对雕塑概念的跨界性、表现形态、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公共艺术在当代城市环境、公共精神、民众生活中的作用、价值及运用形式,工艺美术在新时期的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剖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士新主题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士新先生,认为疫情的出现让广大艺术家重新审视艺术创作、艺术家自身的机会。结合后期疫情时期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及相关问题为题,谈及了疫情给公共艺术带来的困局,也提出了新的发展机遇。强调城市更新与社区发展、人与环境的和谐概念,提出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民主意识、公共意识的重要性。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著名艺术评论家孙振华主题发言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著名艺术评论家孙振华针对后疫情时代、生态材料、生态雕塑的定义,并以2014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2017龙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的作品案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括新时期雕塑创作思维、材料、空间的改变,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关注、保护生态,结合新媒介,进行社会生态、自然生态条件下对雕塑的相关思考与探索。认为雕塑不再是原来的狭隘概念,应该更具有开放性、宽泛性与包容性。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陈炯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陈炯,以湖北神农架等地区进行的艺术乡村设计的实际案例,融合雕塑、装置、建筑、景观等概念,根植于传统意义上的当代艺术语言表达,介绍了公共艺术策略、理念的运作经验,提出了艺术振兴乡村的发展建议。





中国绿发会生态社区发展基金会主任吴道源先生主题发言
中国绿发会生态社区发展基金会主任吴道源先生,从生态、生命、生活的角度,探讨雕塑艺术的创作问题。把生态社区作为疫情下最后的艺术堡垒,探索雕塑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通过生态设计,创造社区艺术产品,构建田园综合体,反映社区美好生活,引导市民艺术审美。结合后疫情时代的行业发展,提出了与《雕塑》杂志进行机构合作的意愿与建议。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卫先生主题发言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卫先生,针对艺术的公共性问题,结合北京宋庄艺术区的艺术发展以及艺术家生存现状,介绍了打造宋庄的几个动作,包括宋庄艺术区牌楼、“中国·宋庄”概念、“宋庄”标志、喇叭形景观作品、《超女纪念碑》符号及相关展览。提出了艺术区的当代雕塑与社会互动,探索雕塑如何走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赵明女士主题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赵明女士,以疫情之下的公共艺术为主题,从环境资源与公众需求、环境价值与美学意义等角度,针对公众、公共领域、公共性的三个层面,包括艺术与环境、都市景观与环境、公众与环境、虚拟与现实四个部分,表达了从工程的艺术化观点到环境的美学观点,把艺术介入到城市环境和生活文化之中的诉求。







比利时华裔雕塑家闫淑芬女士发言
比利时华裔雕塑家闫淑芬女士远在比利时,以创作谈的方式分享了为安特卫普火车站创作《和平之手》的经验。其理念是,在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艺术家如何担当自带光环的职业称谓,以艺术介入时代、生活,进一步发挥艺术品的价值与意义,值得后疫情时代的人们进行思考。





澳大利亚华裔雕塑艺术家吴志鹏先生发言
澳大利亚华裔雕塑艺术家吴志鹏先生远在澳大利亚,结合自己创作的一些作品案例,谈了疫情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表达了个人隐忧。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垚主题发言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垚的视角非常新颖,以“从贝壳到蝴蝶翅膀”为题,来谈对科学与艺术语言结合的感悟。





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雕塑》杂志社长范伟民上午会议总结发言
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雕塑》杂志社长范伟民进行了总结发言,简要介绍了22届中国雕塑论坛的举办经过,分析了论坛主题“后疫情·谋发展”的由来,并对所有嘉宾的精彩致辞和演讲作了点评与肯定。认为论坛邀请了城市雕塑、公共艺术、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科学技术、法律法规、诗词文学、文化旅游、乡村建设、信息工程、国际交流等多个领域的领导、专家与学者,共同参与本次论坛,旨在为中国雕塑业界提供一个与多个行业领域进行交流、学习、提升的机会,推动跨界融合、行业创新,使雕塑艺术家能在后疫情时代创作出更为精品的力作。

联系我们
雕塑在线--中国《雕塑》杂志官网
SCULPTURE MAGAZINE OF CHINA
Copyright©2006 雕塑在线 版本所有 京ICP备075020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