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后疫情·谋发展——《雕塑》杂志·第二十二届中国雕塑论坛系列报道(一)》
2020年8月23日下午13:30,在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主持下,第二十二届中国雕塑论坛下半场活动继续以腾讯云会议的形式举行。主要内容包含2019年《雕塑》杂志年度最佳成果通报和嘉宾座谈研讨交流两个环节。
一、成果通报
2019年适逢建国70周年,中国雕塑界以无数的精心力作向祖国献礼,表达对祖国华诞的喜悦之情。为集中展示这一年的优秀成果,推动艺术创作,促进学术交流,《雕塑》杂志推出“2019年度最佳成果申报”,以期发掘优秀人才,展示优秀作品,鼓励雕塑领域的创新发展。本次申报审核活动为社会公益行为,以“自愿、公益”为出发点,不向申报者收取报名费、审核费、评审费等相关费用。
《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主持下午论坛
论坛主持人朱尚熹结合视频资料,介绍了“《雕塑》2019年最佳成果”的评审情况。审核委员会是由本活动审核办公室邀请《雕塑》杂志艺术委员会委员、编辑委员会委员和相关领域专家若干名组成的。针对2019年1月至12月创作、设计和加工制作完成的原创雕塑、公共艺术和泛雕塑艺术及艺术评论作品,遵循申请、审核、公示、确认、公告等流程,确保审核工作始终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经过多次评审,最终从数百件参评资料中评选出了2019年度成果。
《雕塑》杂志执行社长代雨东先生正式公布了入选名单
二、座谈交流
围绕后疫情与数字时代叠加下的雕塑创作、后疫情时期雕塑与公共艺术发展问题、雕塑与公共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三个议题,与会嘉宾积极参与座谈交流,回顾了抗疫期间的切身感受和作为,也表达了各自对后疫情时期的认真思考。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深入,包括抗疫主题雕塑的再创作,后疫情时代的雕塑创作、公共艺术与乡村振兴、雕塑教育、雕塑产业方向、雕塑传播,数字化之于雕塑的再思考等。
《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向“国之大匠”代表曹春生颁发了荣誉证书
“国之大匠”获得者刘万琪和陆光正以视频发表了在线感言
上届“国之大匠”获得者代表著名雕塑家田世信祝贺发言
上届“国之大匠”获得者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祝贺发言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艺杰祝贺发言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项金国祝贺发言
“最佳原创雕塑”发言代表罗小平发表了《主题性创作再认识——〈薪火〉组雕创作有感》
“最佳原创雕塑”发言代表王雷发表了《〈兵者无形〉创作谈》
“最佳原创雕塑”发言代表汤杰发表了《物是叙述者——个人创作浅谈》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蒋铁骊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晓春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蒋铁骊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晓春分别对“最佳原创雕塑”进行了点评。
“最佳公共艺术”发言代表熊时涛发表了《武汉光谷〈星河〉创作谈》
“最佳公共艺术”发言代表谭勋发表了《〈谷地地理计划〉创作谈》
“最佳公共艺术”发言代表娄金发表了《〈七塘艺术试验田——2019村落创作营〉策划经验谈》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大学博导景育民
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志刚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大学博导景育民、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志刚分别对“最佳公共艺术”进行了点评。
“最佳泛雕塑艺术”发言代表田华丰发表了《〈北京东四四条77号院策划与设计〉创作谈》
“最佳泛雕塑艺术”发言代表赵焯发表了《〈动态雕塑在首饰上的表达〉创作谈》
“最佳泛雕塑艺术”发言代表侯文敏发表了《〈!?〉作品创作分享》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傅中望
四川省雕塑学会会长邓乐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傅中望、四川省雕塑学会会长邓乐分别对“最佳泛雕塑艺术”进行了点评。
“最佳艺术评论”发言代表黄山谈了对《超越皮相——马克奎恩的创作实践》文章的想法
“最佳艺术评论”发言代表吕明岳谈了《言有尽而意无穷——2019“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和入围作品展评述写作交流》文章的想法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礼宾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礼宾作为论坛嘉宾分别对“最佳艺术评论”作出了中肯点评。
“最佳雕塑企业”发言代表张宝贵就雕塑与材料发表了《非也》的感言
“最佳雕塑企业”发言代表陈欢介绍了《团结》雕塑项目的铸造情况
“最佳雕塑企业”发言代表吴德强就惠安石雕发表了《传承创新、拓展交流》的感言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陈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蔺宝钢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陈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蔺宝钢作为论坛嘉宾分别对“最佳雕塑企业”作出了点评。
《雕塑》杂志社主编朱尚熹对交流座谈会进行总结
主持人朱尚熹作了交流座谈会的总结。他认为,本次论坛非常成功,领导、嘉宾的发言有广度、有深度,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话题,比如艺术与生态、科技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公共艺术、泛雕塑、文化生态、低碳产业的概念,雕塑的创作与理论、材料与场地等话题。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这个进程不是线性的,而是四面八方的。伴随这个进步,中国雕塑已经具备了跟世界雕塑对话的资格。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整个雕塑界的学术层次都在提高,包括一些艺术学院的硕士、博士,都在艺术评价体系之下有了深度的思考。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文章、书籍的撰写,以及展览活动、社会项目的策划都具有一定的定位,这种理论发展的整体状态值得关注与赞扬。今天的现状如此,明天会怎么样?这需要等待印证,是充满期望的。我们的《雕塑》杂志,经过几次改版,具有了学术上的敏感性与全面性,关注艺术前沿的东西。通过纸媒、网媒、微信公众号,进行行业宣传;通过做展览、办论坛,推动行业与进步,努力做到让大家满意。今天出席论坛的嘉宾,很多是杂志的顾问、编委、艺委、观察员,是《雕塑》杂志可以依靠并发展、壮大的基础队伍。《雕塑》杂志作为国内唯一带刊号、能够定期出版的国家正规行业杂志,杂志质量的好坏与大家都有关系。当前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整个雕塑行业萎靡,也影响了杂志的进一步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大家齐心协力,让《雕塑》杂志这个唯一合法的国家窗口,展现并聚集更多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有价值精神文化财富。
在线参会嘉宾截屏合影
三、意义展望
22届“中国雕塑论坛”及配套展览活动自1995年至今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与欣慰。“雕塑•教育•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实验”“雕塑•生态”“艺术与消费文化”“雕塑与传播”“边界的学术”……每届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每个主题都是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看似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成果,带来却是相同的价值、相同的意义、相同的影响。近两千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代表了25年中国雕塑艺术理论研究的成果。22届论坛的举办,25年的坚持,是总结过去、启迪未来的重要成就。可以说,恰是中国《雕塑》杂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所有人的心血与汗水,整体浇灌出了中国雕塑发展进程中的22朵瑰丽奇葩。
整体而言,本次论坛的召开,宣告了我们的雕塑行业在抗疫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胜利,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家号召催发雕塑行业复工复产的“及时雨”;尤其是今年“后疫情·谋发展”的鲜明论坛主题,使雕塑艺术更加关注乡村文化振兴,更加注重对艺术生态的传播,以及《雕塑》杂志作为专业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年度最佳成果的案例交流,有利于培育并产生更多为国家、为行业勤奋努力、奉献一生的“国之大匠”,造就更多中青年艺术家通过论坛的关注,在雕塑创作的原创性、公共艺术的实践性、泛雕塑艺术的拓展性、艺术评论的学术性、雕塑制作的责任性等方面的综合探讨,是对中国雕塑艺术领域倡导以艺为道,促进艺术为生活、为大众创造有品质的精神食粮和为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发展的有力推进,昭示着对当下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亦是对新时期中国雕塑艺术行业学术观念、创作实践、展览展示、会议交流等形式的不断更新与有益探索,代表着艺术与科技、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旅等领域紧密协作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