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4中德“聚焦与共鸣”展览在欧洲成功举办之后,2015“丝路扬帆”中国艺术交流展于今夏启航。展览意大利站在卡拉拉Arkad基金会展厅举办。现场展出了中国和意大利艺术家的作品百余件。中意两国艺术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卡拉拉——意大利中北部城市。世界优质大理石的主要产地,位于阿普亚内山山脚的卡里翁内河畔,马萨的西北面、拉斯佩齐亚的东面,西距利古里亚海5公里。卡拉拉的命名来源于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的一座卡拉拉山盛产白色的卡拉拉石(石材),有纯白、淡绿与米色等色泽,是雕像和建筑的良好用材。采石场在卡拉拉附近的高地,有铁路专线相通。这种意大利名石以其产量低、品位高、总量少而倍受瞩目,其产品纹理高雅华贵通体润泽,并被欧洲贵族广为推崇,被应用到美国白宫、巴黎圣母院、大英博物馆等建筑上。
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卡拉拉的大理石就被用于帝国各处的公共建筑,大理石的使用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只有皇宫和教堂内部才有铺大理石的墙壁和地面,米开朗基罗曾专程到此监督开采并制作大理石雕像。
在卡拉拉我们来到当年美第奇家族别墅对面的一个雕刻工作坊,在古色古香的拱廊展厅Arkad基金会和中国《雕塑》杂志社举办的“丝路扬帆”2015中国艺术交流展开幕,作品在略带石粉味的长长古廊下效果奇好,如同染上了古代卡拉拉大师的灵气,与参展的当地及各国在此打石头的艺术家进行了创作、材料、工艺等方面的交流。
这里的石雕创作营条件很好,有几乎免费的优质大理石作材料。驻此的艺术家大多用石头做抽象作品,细腻体现了大理石形体的穿插、交互、旋转和材质之美。几位外国艺术家的作品吸引了我们,雕塑家Cremoni的作品放弃对大理石光滑表面的单一追求,打破追寻边缘造型的工艺形式,试图探索石材内部繁杂多变的潜在力量,以褶皱多层次造型与大理石平滑的表面做肌理对比体现力量之余石材的改变,探索石材内部的无限可能性。雕塑家Cordella的作品造型质朴,看似粗陋的形态却表现出生命的淳朴、焦虑、脆弱,仿佛带领观者回到人类的初始年代,感受生存劳作之美。Elisa Corsini的作品从前期的具象到抽象的过度,揭示自然与人类的神秘关系,挣脱以抽象或具象的人体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意图在自然存在中寻找永恒的平衡与依托。
在交流中,他们承认米开朗基罗的具象传统在卡拉拉已经式微,每个艺术家更多是以个人的感受和情感来创作,自由的选择具象或抽象的表现形式,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很自由,关键是真实的自我表达。
文字:徐锷、孙胜男
图片:沈允庆、周阿成、朱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