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品 资讯 杂志 艺术家 企业榜 陶人坊 跟我学 论坛 看雕塑 委员会 交流 维权
《头像》(诺克陶塑)约公元前900年-公元200年[尼日利亚] 《权杖饰头》(伊博青铜)约公元9世纪[尼日利亚] 《奥尼王全身像》(伊费青铜)约公元12-15世纪[尼日利亚] 《将军和卫士》(贝宁青铜饰板)约公元17世纪[尼日利亚] 《国王和王后坐像》库巴族[刚果(金)] 《面具》塞努福族[科特迪瓦] 《女跪像》马孔德木雕[莫桑比克] 《拿罐的女人》卢巴族[刚果(金)]
《少女和鱼》[刚果(金)] 《持盾的马赛人》《手拿葫芦的马赛女人》马科斯·阿图帕里[莫桑比克] 《鼓手》[加纳]

非洲雕塑

《木雕瓶》库巴族[刚果(金)] 《王族女人》楚克维族[安哥拉] 《酋长权杖头饰》卢巴族[刚果(金)]
《手持葫芦女跪像》[莫桑比克] 《手持葫芦的女胸像》[莫桑比克] 《烦恼的夜》杰克逊·万乔[肯尼亚] 《戴项链的少女》[莫桑比克] 《肩背猎物的猎人》拉米纳[贝宁] 《木和纤维面具》莱加族[刚果(金)] 《护身符雕像》刚果族[刚果(金)] 《母亲与孪生子》[科特迪瓦]
《女胸像》[刚果(金)] 《孕妇》(蛇纹石)弗朗西斯科·赛莫尼[津巴布韦] 《罐》(陶土)芒贝图族[刚果(金)] 《女族长》考林·玛达蒙贝[津巴布韦] 《孕妇》阿莫斯·苏坡尼[津巴布韦] 《贝宁王全身像》[尼日利亚] 《沉思》(敲铜)莫克克·科努克[塞内加尔] 《手持权杖的男立像》[科特迪瓦]

原生的本能 现代的范式——论非洲木雕艺术

文/袁承志

 

一、殖民语境下的非洲木雕艺术

一提及热带非洲,就在人们脑海中浮现出野蛮、蒙昧、悲惨、血腥的场景,难怪人们常常称其为“黑色非洲”。虽然在这片沃野千里的土地上,先后闪烁过奥杜瓦伊文化(Oldowai Culture)、阿舍利文化(Africa Culture)、桑戈文化(Songoan Culture)等璀璨的明珠,还有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辉煌灿烂的诺克、伊费、贝宁等艺术创造;然而这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人类发祥地之一的非洲也逃脱不了欧洲文化中心论者长期地视其为“边缘区域、边缘民族、边缘国家”的命运。在他们眼里,非洲木雕艺术是粗俗的低极艺术,他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来审视非洲木雕,并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中找到似乎正当的理由,他们先验地认为“文明在技术上的落后必然导致艺术的落后”。②看似文明的欧洲人对热带非洲进行了大肆的掠夺,其深层动机是所谓的对野蛮、愚昧的好奇,无数珍贵的非洲木雕永远地告别“黄金海岸”、“象牙海岸”漂洋过海,被劫夺到了欧洲大陆,充斥在私人奇物室、国家博物馆以及艺术市场之中。

欧洲人一直自恃清高地视非洲木雕艺术品的发现为自己的“专利”,但确切地说,整个非洲艺术的发掘都是他们豪夺、抢劫世界,蹂躏、践踏非洲人民的“副产品”,纵观整个世界近现代史可以看出,整个非洲艺术被发现、被追逐的历史,就是西方人掠夺、屠杀、霸占非洲的历史。开初,欧洲人为了拓展他们的殖民事业,他们指使文化人类学家对非洲人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进行探究,这完全是为了对非洲这块神圣的土地更彻底更有效的掠夺。他们对待非洲艺术是出于一种酒足饭饱后的猎奇心态,是蔑视性的,是把所谓“劣质民族”生产的东西拿来玩玩而已。然而,他们对整个非洲文明的感知和定位却真实地透射出其自身的无知和狭隘。果真欧洲就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吗?结果完全相反,有事实为证:聚居在欧洲大陆的人群是小亚细亚的雅利安人迁徙而入,希腊字母是源自闪米特,基督教发源于西亚,所以昆德拉说,欧洲文化的心脏在耶路撒冷。③可是,西方人硬是利用他们手中的金钱、技术、大炮,把那种“西方中心”的文明神话弄假成真了,并反过来蛮横地将其它的文化艺术视为“边缘”。

在西方艺术史家的笔下,一直把非洲艺术视为原始艺术的范畴,这种“原始性”意味着它只有空间的确定性,而不具有线性时间的不断推移。西方的文化人类学家一贯地视非洲为“未开化”,在整个文明史中,非洲艺术是“以其无有历史为特点”的④,对非洲艺术如此的界定是欧洲文化至上的反映,是殖民语境下的霸权主义话语。然而,欧洲中心论者万万没料到,在整个西方20世纪的现代视觉革命中,非洲木雕给无数的前卫艺术家送去了艺术创造的丰富灵感及灼热的创作冲动,给整个20世纪的现代艺术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西方古典艺术的叙事性传统穷途末路的时候,一大批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艺术大师把目光投向非洲木雕艺术,他们中有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以及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大师。他们不仅是停留在高度评价非洲木雕艺术的层面上,更有文化意义的是,他们身体力行,从非洲木雕上不断地吸取灵感和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最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现代艺术高潮,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它们都或多或少地与非洲木雕艺术有某种联系,并在艺术观念和造型语汇上呈现出某种一致的趋向性。

二、是抽象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我们在欣赏那古朴、稚拙、简洁、洗练而深沉的非洲木雕艺术的时候,时而被其怪异甚至有些恐惧的形象所振颤,时而被其纯朴甚至有些土气的人物所感动;但不论我们面对的木雕是具象还是抽象、平面或是立体、软材或是硬质,作为有心的研究者来讲,都试图探究其创作的深层动力,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追问:它是抽象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有人会从它那夸张变形的装饰中找到依据说,它是抽象主义的;有人会从那质朴而率真的脸庞、原始而又真实的器官上找到理由说,他是现实主义的。要深入地探究这个问题,得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进行透析。

“西欧主义”鼓吹者曾认为“非洲人仅仅由于抽象艺术才能与欧洲艺术较量一番”⑤,他们主观地认为非洲是抽象艺术的故乡,实际上这是对非洲文化艺术的历史缺乏深入研究的表现。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方人产生这种误解的呢?殖民时代终结以后,非洲的艺术青年有更多的自由选择自己的艺术取向,大批艺术学子不全身心地投入研究自己优秀的民族传统,而是漂泊欧洲,学习西方的现代抽象艺术,受过西式艺术教育的学子,最多只在题材上关注非洲的生活,而在技法、材料、观念上全盘西化,对自己深厚的民族艺术传统抛在脑后,年青非洲艺术家的作品如果撤掉其标签,换上法国人、美国人或波兰人的名字,与西方艺术家的抽象作品不会有什么两样,可以说是同出一辙。难怪在西方人眼中,抽象艺术是非洲艺术的传统,或认为抽象艺术是非洲部落的文化遗产或艺术传统。

然而,西方中心主义者只看到了现象,没看到本质,根本上说是因为他们对非洲艺术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这种症候就像哥伦布当年认为自己发现了通向印度的海上走廊,其实他仅仅接近了西印度群岛;再如20世纪初,一批法国艺术家自信地认为他们发现了热带非洲艺术,但其实他们仅仅触及到了南撒哈拉民族艺术的一个边缘,他们对非洲的肖像面具、风俗雕刻视而不见,更不用说涉足到艺术的瑰宝伊费、贝宁、刚果的肖像雕刻。近几十年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特别是非洲的岩画,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样一种观点:黑人的现实主义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民族特点在非洲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现实主义传统是贯穿整个非洲艺术的主流,那种抽象艺术是非洲艺术的民族传统的认识是后殖民语境下的误解。我们在审视那极度夸张变形、充满程式化装饰的非洲木雕艺术的时候,有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抽象”的感觉,也难怪20世纪最杰出的现代艺术大师如马蒂斯、毕加索会轻松自如地把那种他们主观认为的非洲木雕的抽象形式引入自己的艺术之中,并触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现代视觉革命,然而,当初非洲艺术家在创造这些木雕的时候,是地地道道的现实主义态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全面深入地调研基础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非洲木雕不外乎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写实的,另一种是程式化的。前一种风格主要适用于历史人物或祖先雕像,形象力求真实,惟妙惟肖;后一种主要运用于制作抽象的偶像、凶像的面具或宗教用的形象,可以进行任意的变形夸张。但是不管是哪种风格形式,它现实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它们都与氏族部落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大多数雕像和面具都是用于部落举行各种仪式的法器。虽然今天我们观赏到的一个个极度夸张、刺激甚至是古怪的木雕形象具有某种抽象的视觉元素,但实际上是积淀了几千年来无数代非洲艺术家的智慧和灵感,它们不是西方艺术家草率地认为的那种抽象艺术,而与之相反,当时的非洲艺术家完全是出于一种现实主义的动机来进行艺术创造的。

三、宗教的魔力

大凡具有原生性持征的艺术都是与宗教信仰直接相联的,并且那种个性独具的信仰都是受到原始部落的伦理、道德、法制以及美学所归约的。非洲木雕也不例外。自从第一个非洲艺术家运用他那智慧的双手制作第一座木雕的时候,他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部落的祭祀典礼生产法器;当时的仪式主要有祈雨巫术仪式、播种仪式、开镰收割仪式、成年仪式、巫医仪式、埋葬仪式等等。

非洲木雕给现代人的感觉是造型奇异、结构朴拙、形象粗犷,观者很难感受到西方古典雕塑那种鲜活的肌肤、漂亮的形体,但是那座座木雕会让你强烈地感受到生命运动的活力、形象刺激的模态以及具有现代感的装饰范式。但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当时的艺术家在创作时,是不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木雕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受原始部落的宇宙价值观、宗教理念制约的,虽然看似形象离奇夸张、神秘怪诞,但在当时的艺术家的刀下,是不能主观臆造的,他们一切的创造都是目的性很强的,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生动的形式是经过代代非洲艺术家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艺术模式和审美理想。

在原始非洲民族看来,死不是生存的终结,而是生命转移的另一种形式⑦。他们甚而至于还崇拜死亡,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得到永生,并且还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可以通过木雕这种艺术形式得以长期保存,于是非洲人民对木雕怀有宗教魔力般的敬仰,木雕是死亡灵魂栖息的圣物,形象的肖似是极其次要的,重要的是为亡灵提供一个安息之地。原始的非洲民族把生活与宗教及巫术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是以万物有灵的观念来理解生活,他们认为这些木制的雕像和面具是自然神灵和先祖灵魂的化身,当一个人佩带上这种面具的时候,重要的不是遮盖了真人活的面具,而是在于他具有了神灵的力量,昭示了神灵的本性。

非洲木雕通过大小、曲直、动静的形式变化来表现丰富多彩的具有超人力量的形象,一个个活生生的木雕不乏稳定感、灵巧感、重量感,甚而至于常常从体积不大的雕像中深深感受到它那雄壮的气势。黑人雕塑家们在塑造这些神态怪异、形式多变的木雕的时候,在他们心中更多地是憧憬着有一天能体验到死者超脱于世俗的愉悦与幸福。

四、艺术特质解析

作为在整个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非洲木雕艺术,它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是因为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极具民族个性的艺术。归纳起来,其艺术特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原生性。所有的非洲木雕或面具都呈现出一种纯朴、天然的原生状态。带有原始的自然主义风格或抽象意味的雕塑都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和神灵至上有密切关系,它表现出的是一种原生的本能、野性的冲动,土著的非洲人想通过这些木质器物祈求得到神灵的保佑、终身的幸福,于是所有的原生雕塑都赋有丰厚的内涵。原生性的根本就在于木雕从内向外的单纯性,造型洗练、轮廓分明、表意直白、范式恒定,这些视觉因素都深深地源自于原始非洲民族天然的本性和原始的冲动基础上。

这里的“单纯性”与生处喧嚣繁杂环境下的西方中心主义者想象的单纯有根本的区别,面对现代文明的普遍异化和裂变,文明的西方人在不时的寻求一种超然的宁静与单纯,非洲木雕的这种单纯性为其提供了一种“审美解救方式”⑧,他们感受到非洲木雕具有一种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现代感;然而他们对这种“单纯性”的界定是以“未开化”或“无历史”为前提的,是西方价值观念滋生出来的霸权主义话语。这里的原生性或单纯性,不是只有空间概念、没有线性时间推移的原始或单调,它是一种纯净的原生状态或特质未因文明的历史推进而瓦解或异化,在代代非洲人民自持的文化或信仰的支撑下,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最终保持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纯洁,一片神圣的净土。就笔者看来,文明及艺术不像科学技术,它是不能简单地用先进与落后的尺度来衡量的,它只能是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日趋透射出各自的差异或个性,然而正是这种差异或个性使得这些文明或艺术变得永垂不朽!科学技术可以用先进替代落后,然而优秀的文明或艺术是不可能被取而代之的,因为它压根就没有落后这个说法。非洲木雕就是非洲木雕,又有哪一个民族的木雕能取代它呢?

二、艺术性。面对那激情涌动、姿肆率真、神秘深邃的非洲木雕,我们真切地体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性,它们与现实的形象肯定是有距离的,它们强烈而奔放、鲜明而概括,让西方评论家觉得那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范式,这种范式是一种超越现实物象的纯艺术形式,难怪20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大师,很敏锐地从其刺激的形式元素上找到了灵感。然而,现实中却是非洲木雕是一种实足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三维范式。它从始至终都关注着当时的非洲人民的生活现实、宗教信仰、社会图式,所以这里的艺术性与西方的权力话语的“艺术性”有相当的距离。

非洲木雕处处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休戚相关的,而又以一种超脱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通过各种造型、结构、情景、纹饰、色彩、样式等方式实现其艺术的价值追求,这一追求又在土著非洲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各种社会实践中得以混合交融,凸显其价值担待。我们从大量的实物中可以发现,传统民间非洲木雕的任何一种造型或纹饰的推出与展现,都是大大地越出其审美的目标之外的,而与其复杂的社会需要相关联,它是一种鲜活的为着生存的艺术。

三、现代性。看惯了唯美主义的西方古典雕塑的观众,忽然把目光投向传统的非洲木雕,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丑陋、粗野甚至毛骨悚然的感觉。然而,就是因为这刺激强烈的奇异感觉激起了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马蒂斯等丰富的创作灵感。在长时间的注视这一座座木雕之后,你会被那纯朴、古拙、率真而又深邃的原生艺术形象所感动,它们那强烈的情感、夸张的形体、虔诚的神态,触及到的是人类原生的本能,塑造出的是极具现代意味的范式。难怪20世纪西方的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等前卫艺术流派都不约而同地吸收非洲木雕的艺术思维方式,用一种纯真的语汇叙说深沉的观念。这是现代艺术家们从非洲木雕那里获得的最有价值的创作模式。

 艺术的新与旧、现代与传统是遵循宇宙的对立法则的,它是成螺旋形的态势向上穿越的,当下的前卫或现代在一定的岁月流逝之后,它理所当然地变成传统,然而若干年后,很有可能又被艺术家们重新发掘,并加以利用,变成为新的艺术范式,这就是艺术的对立法则。非洲木雕也不例外,不管是从它的艺术形式到创作观念来讲,都是传统而古老的,但传统或古老并不意味着落后或庸俗,相反,经过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轮回、艺术的演绎,使得非洲木雕在一大批前卫艺术家笔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它就像极具现代意识的艺术天使,漂洋过海,走进西方最杰出的艺术家的画室,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叹:伟大的非洲人民创造了人类最杰出的艺术。

五、结论

当下,我们在此高扬“黑人主义”⑨的时候,难免有反抗西方霸权主义话语的嫌疑,“未开化”也罢,“无历史”也罢,历史的车轮推至21世纪,非洲木雕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深厚的文化内涵早已被世界人民所认可、所接纳,殖民语境下的民族歧视、文化偏见早已一去不复返,今天我们在面对那强烈而奔放、鲜明而洗练的非洲木雕的时候,只会情不自禁的高喊:魂兮归来!

 

 

注释

①容克尔(1840—1892),俄国的非洲考察家,著名学者。1876—1878年和1879—1886年两次在非洲中部旅行,并进行考察活动。容克尔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讲述过居住在中非共和国领土上的阿赞德族的艺术创作。该文献转引自朱伯雄主编《世界美术史》第十卷(下),第132页,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

②让·洛德著《黑非洲艺术》,第15页,江苏美术出版社。转引自吕品田等编选《非洲艺术书系》,第4页,重庆出版社,2000。

③涂国洪《亚非拉艺术联合起来》,引自吕品田等编选《非洲艺术书系》,第4页,重庆出版社,2000。

④热尔曼·巴赞《艺术史》,转引自吕品田等编选《非洲艺术书系》,第5页。

⑤⑥转引自朱伯雄主编《世界美术史》第十卷(下),第134页,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

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外国美术简史》,第29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⑧吕品田《黑色的璀璨——热带非洲艺术的价值重估》,出自《非洲艺术书系》,第5页,重庆出版社,2000。

⑨黑人主义:非洲黑人对自己传统的自豪感。早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在浪漫主义时代,塞内加尔总统桑戈尔就同马提尼克岛的年轻诗人塞泽尔一起提出了‘黑人主义’一词,后来这一词被非洲人广泛地使用了,在当时,黑人主义理论起到了进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