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品 资讯 杂志 艺术家 企业榜 陶人坊 跟我学 论坛 看雕塑 委员会 交流 维权

彭娣

生于中国重庆;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讲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

1988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1993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1996 参加第四届雕塑与当代文化文献展;

1999 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2000 参加中国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参加中国雕塑艺术节;

2001 参加北京国际妇女艺术展;深圳大梅沙国际沙雕艺术展;重庆辣椒展;

2002 参加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展;

2004 参加《彼-此》展。

彭娣作品读解

文/徐建

    雕塑作为需要强健体魄和体力劳动的行当,多半是男人的天下,因此女性艺术家在内容的选取和材料的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和性别身份,就显得十分敏感和突出,就像任何其它艺术领域一样,雕塑作品的完成同样是来源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彭娣前几年的作品中就已经展现出她作为一个女艺术家对于材料的使用和内容的表达的独特敏锐和女性意识。

  从1996年彭娣的两个作品《残片》和《站立》中,我们首先可以强烈的感受到源于大自然的松软木质材料和来自工业社会质地坚硬的不锈钢材料之间强烈的差异和对比。两个作品的木质材料是经过不同程度的烧黑处理,《残片》中的木质材料虽经过烧黑处理,依然能看到该材料粗犷的纹路和烧黑处理后的效果,似乎旨在暗示原始的大自然经历人类文明的掠夺蹂躏之后的无奈和岁月的沧桑感。彭娣用发亮的金属片和鲜艳的红色小钉,在残破的木头上编构成不规则却又神秘的图案。残破的木头和图案之间形成了某种特别的关系和张力,她好像在表述着即使在饱受文明的暴力和摧残的“现代荒园”中,艺术家依然可以用女性特有的意识和感受去建构属于她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想象。

  在《站立》这件作品中,大刀阔斧的雕凿粗暴地改变了烧黑的木头的外观和形体,形成了许多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无规则的面和块。在若干的面块上象征着工业文明的金属构件同样突兀,坚硬,粗暴地镶嵌于作品之中,而且金属构件支撑着整个作品,使其脱离了树木自然生长的大地。这件作品迫使人们思考,工业文明如何无情的改变了大自然本身及其外貌,以及自然中的物和人自身。彭娣1999年的作品《智能大厦》同样透露出这样的人文关怀,而且我们也从中观察到她喜欢使用金属构件的偏爱,这一偏爱也贯穿于以后的作品之中。

  2001年彭娣创作了《数字化的柔情》系列,开始了她对于具体生活在大都市人的思考。该系列是以写实的风格再现出青年女性逼真而诱人的身体,以及围绕着身体自身而做出的种种不同姿态。如果说彭娣的早期作品是以艺术家对城市中的物质环境的彻底改变作为其作品的出发点,《数字化的柔情》系列则开始聚焦于人本身,特别是女性的身体。在访谈中,彭娣谈到了这个系列创作的灵感来由。她说,在创作这组作品之前,她翻看了大量大众时尚刊物和图片,发现大众文化中女性完美的身体和容貌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主题,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女性为了打造自己完美的身体和容貌,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去做各种美容手术。这种现象构成了彭娣创作的一个重要灵感源泉。另外,从职业雕塑家的角度而言,女性完美的身体毫无疑问的是充满着诱人的表现力,不仅对男性而言如此,对女性而言也是如此。同时,人体又是雕塑中自文艺复兴以来最古老的表现内容和主题,因此彭娣在作品中巧妙地结合兼顾了现实和传统这两个突出的特征。

  为了表现女性身体光滑、柔软和富于弹性体的特点,彭娣在造型方面采用了突出,夸张女性身体诱惑力的方式,并且抓住了生活中特殊的场景和时刻(如清晨起床,梳妆打扮)以增强表现力和女性对这种特殊时刻的敏感。

  最为有趣和富于引发思考性联想的是,人们可以在身体的不同部位看到,表面上光滑,富于弹性的身体暴露出由金属部件构成的龟裂之处,使用金属部件使人不得不联想到这些外观上完美无缺的身体事实上是现代科技打造的结果。它使得观者不禁要追问女性完美的身体究竟是为谁而打造。正如福柯指出的那样,现代性的成就之一就是对身体的不断规训,而当今大众流行文化在将身体从旧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解放出来的同时,又不断的将女性的身体变为物化的商品。彭娣的这组作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观察和表达她作为女性艺术家对流行文化中追求女性完美身体这一问题的思考。

《雕塑》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