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品 资讯 杂志 艺术家 企业榜 陶人坊 跟我学 论坛 看雕塑 委员会 交流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非建筑应用

作者:内蒙古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侯军

 

    随着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新材料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认识和利用新材料,将其材质的独特性,可利用性引到美术教育领域,从而扩展和丰富教学内容,进而启发和开创教师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开拓新的未知领域,促进“造物”范畴内的大艺术门类的相通性,使美术教育不断得到扩展、普及与提高,更好的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

    近十年来,在建筑行业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型墙体材料—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以下简称砌块),是一种质轻多孔,疏松发脆的水泥与石膏及矿渣混合,经蒸压成型的砌块材料。在我从事的雕塑、立体构成等课程中,砌块材料的利用已经进入我们的课堂。起初并没有引我对砌块的过多关注,但是在不断的接触过程中,砌块的特殊性—肌理之美,不断的在作品中反映出 来。这是其它材质所不具备的特殊语言,那种潜在的艺术生命力越来越强烈吸引着我。砌块雕刻的语言有着极为生动的感染力,因此,我将自己的这种发现与感受介绍于美术教育界,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砌块这种材质在美术教育领域内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开发,希望大家来了解、认识、利用这一材料,为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国家严令禁止砍滥采(石)的环保法令实施以来,硬质材料的来源受到限制,同时土地资源也受到保护。因而砌块生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减少了对土地资源的消耗,有利于资源保护。砌块产自水泥建筑材料制品厂,其来源全国各地均有,价格比起木材、石料要便宜得多。大批量的可直接与当地生产厂家联系定货,特殊规格的可以加工定做。一般规格为长60厘米 ;宽24—30厘米;厚7—30厘米。在许多建筑工地,拆迁的旧工棚、建筑垃圾地等都可以见到废弃的砌砖材料。我所搞的砌块雕刻,绝大部分是从路边和垃圾堆中捡来的。

    砌块雕刻的加工,工具要求十分简单,它们可以钉、锯、刻、划、磨等。一把小刀、一颗铁 钉、一段锯片、一把斧子、一把凿子都可以对其进行加工制作,可谓工具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不同的工具与手法,可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

    砌块在加工制作前,要用水浸润后再进行雕刻,这样制作起来材质柔软,容易刻雕。另外一点是在制作过程中,不产生粉法污染,有利于环境与健康。

    砌块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损坏或断裂,这些都可以经过修补加以弥补。缺损、空洞用工具把其挖成规则的“△”或“□”形状的凹槽,再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凸起部件,尽可能 做的严密无缝为佳。一定要注意补的材质必须与要补的部分材质和颜色相互一致,最好是用同一材料上的,这样用乳胶粘接补好后,很难看出修补过的痕迹。断裂的部位,先将断面的粉尘清理干净,涂上乳胶进行粘接即可。用乳胶修补使其不要涂出胶接部位之外,如若粘接 部位外表有多余的胶液,应及时清理掉。这样粘接部位干后不会留下痕迹。乳胶露在表面干 后会形成一层亮膜,这样会影响作品的表面效果。

    另外一种修补方法:用乳胶与砌块粉沫混合调匀,成糊状进行小的裂缝修补。这种方法的缺陷是修补后痕迹明显,修补过的地方颜色深重明显,而且肌理差异比较大。

    砌块作品的最大缺陷—材质疏松而脆弱易碎。克服这种缺陷的方法之一:用乳胶加水调成液体状,用这种乳胶液对作品进行浸润二至三遍,在表面不要形成浮胶的光泽膜层为最佳。这种固化处理保持了材质的特殊肌理感。同时对作品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其材质具有了相对的牢固性。方法之二:用树脂进行固化处理,这要比乳胶固化结实的多,但树脂的光泽 感却破坏了材质的特殊质感。当然对砌块作品的固化处理不只这两种方法,经过不断的试验 探索会有更好的办法加以解决的。另外还可以进行色泽的不同处理,但一定要注意保存砌块 所具有的独特肌理效果,这是其它材料所不具备的,这一点应该加以极大的利用与强调,切不可在后期处理中将之破坏损失掉。

    砌块材料来源广。工具要求只要硬度高于材质本身的都可以利用之,这就具备了推广与普及的可行性。砌块雕刻完全可以弥补雕塑教学中只有塑,而缺少雕凿与刻划的现状,补充硬质 材料雕刻教学的不足。在其它方面如现代设计、构成、工艺美术等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利用 价值。

    砌块材料的语言期待着美术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其成品的固化处理,更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试验。克服了砌块材质的脆弱性,这种材质的特殊美感将会得到更加 广泛利用和充分的开发。

    对砌块材质的语言研究,作品的固化处理等问题,我还没有很好的把握。在我提供的六件作 品照片中,我要说的大多,而材质自身语言的挖掘表达不够到位,特别是材料肌理利用不够 充分。这些作品,只是一些稿样,还有许多不成熟的方面,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首页 正品 资讯 杂志 艺术家 企业榜 陶人坊 跟我学 论坛 看雕塑 委员会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