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处理
当我们雕完了一件作品,从紧张劳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想要松一口气时,切莫忽视给作品补色上光。一般来讲,木头具有天然的色彩美感,这种美是材料最本质的美,它深沉、古朴、温和、自然、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但是木头的种类繁多,却不易样样都能搞到手,尤其是那些木色深沉、花纹美丽的贵重木材,如红木、花梨,金丝棉等,作为初学者也不敢轻易上手去做。那么学习一下如何模仿贵重的木色,使普通或柔软的木头在感觉上变得坚硬起来,从而使人无法断定作品的材质与轻重是很有意思的。对于那些木雕做成后,经常发现深入木心的颜色与外层表面的颜色不一样,或是做大型浮雕因拼板造成木色不太统一,还有木料本身有结疤,有暇疵的,我们都可以学习作一些补色处理。
另外,传统的工艺木雕,有的讲究漆朱贴金或施以彩绘,作品显得金壁辉煌,这实际上已与材料最本质的美相去甚远,但作为一种特色,木雕艺术有了更多的可以满足人们心理和与环境吻合的可能性,木雕艺术的色彩也就相应地愈加丰富起来。那么在这里,我们不妨试一试,根据自己的作品,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我们采用与“材料的真实性”不大相同的颜色,如鲜艳明快的红、橙、蓝等。不过要注意,这种色彩的运用一定要与木之本色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有相对的统一性。举例说:在一块雕有花儿与少女的浅色木浮雕上,把少女的头发和衣裙用薄薄的橙红色染上一遍,再把浮雕背景上的花朵用薄薄的普蓝色染上一遍,其余的都保留木色。这样作品的基调仍然保持住木头的本色,那种闪烁在鲜艳色彩间的纯木色反倒更加深了少女肌肤的美和浮雕画面的整体美,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新感觉。可以说,色彩在木雕上的作用,一点也不减于在绘画中的作用,只要我们加强修养,大胆尝试,就肯定会取得成功。
下面介绍着色方法
首先准备一支大的硬毛刷、一支小的硬毛笔,一只调色缸。
着色用的颜料一般是指水溶性的,如水粉、水彩。它们的特点是覆盖性小,有较强的渗透性。油画和丙烯颜料不宜使用。传统的大漆中有一种叫“果漆”的漆料,因其呈透明状,可以和其它颜料稍加调和,使用之前要把木雕表面修光磨平,较之传统的制漆工艺简便、快速得多。
木雕着色的方法主要是掌握木料的本质和花纹在颜料的覆盖下还依然可见,有些木纹通过染色更加清晰。所以在调配颜色时不宜过厚,颜料与水的比例约是三十比一,要适当的稀薄,呈透明状。这样即使多上几遍,木质也不会被覆盖住。如果颜色调配得当,上色三遍就可以了,但要干一遍上一遍,上色的刷笔含水量不宜过多,不要急于求成,否则有些深凹处积淀颜色易产生不均匀的效果。
关于调配颜料要视个人作品而定。但不论哪种,基本都可掌握在三至四种之颜色的调和,颜色过多会造成脏的色感。颜色过少会显得单薄,缺少厚重感。初学者可以边调颜料边在木头上作试验,直至调至满意的颜色为止。可以找一些贵重木料的样板或边角料,放在旁边作参考。
木雕上色以后不能马上打腊上光。一定要等干后再用旧的细砂纸,俗称“泛砂纸”,即用过的细砂纸,上面已无多少砂粒,用它轻轻的将木雕表面因木头着色上水后木质起毛并留下颜色的粉末擦磨干净,直至手感光滑。有的作品可以视情况擦漏一些,使木头的底色稍有显露,形成丰富的色彩感觉,同时也加强了作品的层次感。
木雕的表面处理还包括修补结疤、裂缝与虫眼的工作,一般小面积的可采用乳胶调和木头锯末或石膏粉末填补,干了以后要用丙烯颜料补色。如有小面积的可视情况用“植皮补”的方法,即在木雕的其它部位用平刀铲起一片木片,沾上胶移植在有暇疵的部位,待胶干后再用细砂纸轻轻磨平,这是黄杨木雕常用的方法。大面积的裂缝则可采用“镶嵌”的补法,即用相同材料的木条或木片,削成内窄外宽的形状,然后沾上乳胶嵌进缝里,待胶干后再用刀与表面一起修理平整。
木雕经过着色、修补等表面处理后,要打蜡上光,目的是防水、防尘、防手上的油腻等。打蜡的方法是,先将若干蜂蜡或石蜡切成片,放在铁皮罐内,加上一点松节油,然后放在小电炉上慢慢加热,注意温度过高松节油会起火。待蜡完全熔化后,稍凉些时用薄布沾上涂抹于木雕表面,再用另一块干净的布使劲擦拭直至产生均匀的光泽。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贵重木材,相对也麻烦些。初学者用一般的木头雕刻,可以采用鞋油,地板蜡等简便的方法上光,亦可增加木头的光泽,亮而不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