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品 资讯 杂志 艺术家 企业榜 陶人坊 跟我学 论坛 看雕塑 委员会 交流
 

石  刻  艺  术

目 录

(前一页)

战国刻花石板

南朝陵墓石刻

南朝宋代陵墓石刻

南朝齐代陵墓石刻

南朝梁代陵墓石刻

萧景塞石刻

萧绩墓石刻

萧秀墓石刻

(当前页)

陈qian宁陵石刻

栖霞山石刻

昭陵六骏

永陵石刻

巩县北宋陵墓石刻

少林寺达摩-苇渡江图石刻

少林寺达摩面壁石刻

吐蕃石刻像

石刻线画

(返回主页)

陈qian宁陵石刻
    在南京栖霞区狮子冲。陈qian为始兴昭烈王长子,陈霸先之侄,永定三年(559)元月,继陈霸先为帝,称陈文帝。死于天康元年(566)四月,六月葬于永宁陵。陵墓前200米处有石兽二,东西相对。双角者为天禄,独角者为麒麟,长度和高度均在3米以上。麒麟角上突起三个圆形物,环目张口,舌尖上翘,须髯下垂,耳如削竹,双翼刻鳞纹,衬以羽翅纹,遍体饰卷毛纹。雕刻手法细腻圆熟,姿态传神,为南京地区同类石刻中精品。它们比西安唐太宗的昭陵石刻,还早一个世纪,是我国石刻艺术史上的瑰宝。

栖霞山石刻
    中国南方地区佛教石刻。在南京市东北栖霞山。南齐时沙门法度舍宅为高僧明僧绍建栖霞精舍。宋景德四年(1007)改为栖霞禅寺。栖霞山石刻包括明徵君碑、舍利塔及千佛岩3处。明徵君碑在栖霞寺门右侧,上元三年(676)立石。它是现存唐碑中最早的行书体碑之一。舍利塔在栖霞寺后;用花岗岩建成。分5级8面,高18.4米。第1层刻释迦本行故事。第2层8面雕四天王、释迦骑像图和石门,每两面之间界有石柱,柱上刻金刚经,四天王像侧还刻有“作石人王文载”、“丁狂规作石、匠人徐知谦”等题名。第2至第6层,每面都雕有2佛龛,每龛内有一佛跌坐。舍刮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现存的平面八角形密檐式石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重建。由于该塔过于残损,1931年由建筑学家刘敦祯负责设计施工,大体恢复了旧观。千佛岩造像在舍利塔后,开凿于齐永明二年(484)。此后梁朝萧氏诸王继续凿岩造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龛。现存大小佛龛294个,造像515尊。其中有不少是明朝隆庆年以后雕凿的。1925年栖霞寺主持僧将千佛岩造像除无量殿入口两侧观音、势致2像外,全用水泥涂缮,故现外观已非原貌。

昭陵六骏
    陕西醴泉九峻山,唐太宗昭陵前的六块浮雕石刻。昭陵是唐太宗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陵六骏石刻,原列置于昭陵北面祭坛的东、西两庑房内。六块浮雕石刻,是李世民在建立唐王朝的战争中所骑的六匹骏马的雕像。刻于贞观十年(696)。六马姿势各异,但均雄劲有力,高度体现了我国古代雕塑的艺术水平。其中“拳毛騧”和“飒露紫”两块,于1914年被美帝国主义者盗去;“什伐赤”、“青骓”、“特勒骠”和“白蹄乌”四块,双藏陕西省博物馆。

永陵石刻
    即四川成都王建墓中的珍贵石刻。棺床东、西两侧十二武土透雕半身立像,高65厘米,戴盔披甲,腰束皮革,面棺头微侧,两臂紧扶棺床,勇武矫健。后室御床上王建坐像高86厘米,头戴幞头,身穿帝王常服,腰系玉带。眉骨轩昂,严肃有神。整个坐像体态匀称,衣褶流畅,富有质感。《五代史·前蜀世家》称王建:“为人隆眉广额,状貌伟然。”石像作了如实刻划。二十四女乐伎刻在棺床东、西、南三面的束腰上,每格长46厘米、宽30厘米。正南为两舞伎,长袖轻拂,翩然起舞,为古代软舞的一种。其余二十二人均为伎乐坐像。有手击羯鼓、铜钹、腰鼓、鸡娄鼓、鼗牢、毛员鼓者,有口吹贝、笙、叶、筚、箫、笛者,有弹箜篌、筝、琵琶和柏板者;有的侧耳沉思,有的微笑起奏,有的静目吹弹,形神各异。为研究唐、五代雕刻和音乐的宝贵材料。

巩县北宋陵墓石刻
    北宋皇陵区,在河南巩县嵩山、洛河间丘陵上。计八座皇陵,前述望柱、各种人物、动物石刻,列于帝后陵者,有550件;加上陪葬之亲王、大臣墓,总数可达千件以上。石刻形象多样,线刻、浮雕及圆雕都有。宋陵石刻特点:①造型质朴,气魄不大,不如唐陵的态生动;②表现手法细腻,望柱的纹饰,或是各种人物的冠服佩饰,均精心刻划。最成功的作品,是永熙、永定、永裕3陵的奔狮,披鬃卷尾,昂首举步,神态豪迈而庄严。驯象人和客使,是人物造像中的上品。面貌和服饰特征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民族和身份。永定、永裕、永泰3陵的驯象人长发卷曲及肩,以带束发,额饰宝珠,臂有钏,腕有镯,戴大耳环,异国装束暗示了象所从来之国度。诸陵客使,面目服装各异,手捧宝瓶、珊瑚、莲花盘、犀角、玉函等方物,说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望柱是集各种装饰花纹于一身的雕刻品,它下部施方基莲花座,中间为六棱形柱身,上部以合瓣莲花结顶,柱身饰阳线刻缠枝牡丹及云龙(后陵为翔风)图案,线条流畅,结构谨严。宋陵石刻可分作前、中、后3期。前期约当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包括永安、永昌、永熙、永定4陵。各类人物造型较粗壮,带有晚唐遗风。中期约当11世纪前半叶,包括永昭、永厚2陵。人物造像由粗壮逐渐变为修长,文臣静雅,武臣也有“儒将”风度。晚期约当11世纪后半叶至12世纪初,包括永裕、永泰2陵。瑞兽图案失去了活泼神情,腹部两侧增饰云朵及水波纹,着意渲染其神秘色彩。人物皆作修长体态。

少林寺达摩-苇渡江图石刻
    明代石刻精品。碑在河南登封县少林寺常住院天王殿西北隅碑楼。宽103厘米、高180厘米。刻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释迦牟尼弟子摩诃迦叶二十八代佛徒。南朝刘宋末年(479)航海来广州。后应梁武帝之请到金陵,后渡长江至北魏,游化于嵩洛之间。相传达摩过江,是以苇代舟抵达北岸。此图根据宋道原《景德传灯录》达摩传说故事而刻。石刻运用国画大写意手法,寥寥数笔,达摩形象生动传神,刻工朴质劲健,具有气势。

少林寺达摩面壁石刻
    明代召刻精晶。碑在河南登封县少林寺初祖庵东亭前,宽85厘米、高158厘米。刻于明成化二年(1466)。画像是根据达摩面壁的故事刻制。传说达摩面壁入定时,连蚂蚁爬行的声音都能听见。蜘蛛在达摩掌上织网,燕子在达摩肩头筑巢,而不知是人。达摩面壁整整九年.(一说十年)。石刻是阳刻,达摩身披迦裟,盘膝入坐于蒲团上,四周青松翠竹,清泉流水,给人一种超尘出世之感。刀法粗犷劲健,全图古拙凝重,布局谨严丰满。

吐蕃石刻像
    在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王国遗址内。遗址占地面积约十八万平方米,建筑依山叠砌,层层而上,房屋洞窟星罗棋布,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石刻像为“曲杰米王朗松”,意为“三位杰出的法王”。中为松赞干布,左为赤松德赞,右为赤热巴坚,他们是西藏吐蕃时最有名的赞普(吐蕃君长的称号)。佛教徒把他们作为神像刻在石上。

石刻线画
    以线描刻入石面的一种石刻画像。它是随着我国古代建筑,对于石材的广泛使用而发展起来的。这种线刻技法,始自汉代,是由墓室画像石,逐步应用到各种石材制作上;南北朝以后,在棺椁、碑志、门楣、柱础以至佛教的造像台座上面,几乎都刻有内容丰富的各种线描装饰画。从东汉、北魏、北周到隋、唐,无论是描写现实生活,神话传说,佛教故事以至装饰图案,在造型和线的运用上,多是由朴质雄劲,逐步变为优美细致。在整体的结构或形象刻划上,都具有一种跃动的活力与谐和的韵律。这些石刻画,都真切地反映了每一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首页 正品 资讯 杂志 艺术家 企业榜 陶人坊 跟我学 论坛 看雕塑 委员会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