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河流——记华籍法人雕塑家王合内
作者:盛扬 霜晨
王合内,法文Renec Oin,原名Renec
June-Nikel,1912年4月17日生于巴黎。年轻时曾在法国尼期图案美术学校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并认识了一生相伴的王临乙先生。为了忠贞的爱情,为了支持王临乙开拓中国美术教育的报国之心,王合内于1937年2月来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刚刚跟随王临乙先生从上海来到北平艺专,未及参观心仪已久的紫禁城,卢沟桥的枪声就响起来了,夫妻二人不得不踏入北平艺专向后方转移的颠沛之途。
她脱下巴黎时髦的长裙,背着包袱,爬山涉水,忍饥挨饿,在硝烟中与中国平民百姓共同经历了国破家碎的灾难岁月。每每遇到土匪,她还需要用各种方法掩盖自己的外国人特点,惊恐和磨难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历时两年。从北京到上海,经江西庐山、湖南沅陵、贵州贵阳、云南昆明和安江村,最后到达重庆,王合内和王临乙在困难中坚持着雕塑艺术工艺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悲鸿受命重建国立北平艺专,特邀王临乙共赴此任。1946年,他们从重庆来到北平。
解放后,像广大的中国人民一样,王合内欢欣鼓舞地投入了中国的新生活。王合内是一个平易和善的人,但是她深陷的眼睛,高突的鼻梁,习惯性的西式动作,一开始很难与艺专员工融洽相处。后来,她参加了艺专的职工夜校和扫盲班,从基础学起,汉语水平进步很快,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上会运用汉语说话、阅读和书写了,而且与员工的关系亲密无间起来。
王合内不仅走进课堂,认真负责地教授法文、图案和雕塑,同时勤奋不息地从事雕塑创作。她到工人农民中去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她去过一些工厂、农村,也到过牧区草原。在北京门头沟山区清白口村。在河北遵化县的建明公社等地,与当地农民一样生活,发现了中国老百姓的善良和高尚。别人劝她早点回京,她都谢绝了。
1955年3月17日,王合内加入了中国国籍,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自豪。有一次参加全国美展要填表格,她问我们,民族这格怎么填,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让她填中国法兰西族,她高兴极了。她总是说:“我生活在中国,我的作品首先要给中国人看,我自己是改变不了蓝眼睛、黄头发了,但我的作品要有中国的精神和气派。”
她不仅积极到实际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同时还专心研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她早在巴黎时梦寐以求的敦煌、云岗、龙门等艺术宝藏。终于在新中国时身临其境了。在她后期的作品中,人物具有中国人民气质,动物蕴合有秦汉之风。
在文革期间,王临乙先生受到迫害,王合内先生也遭到了不公正待遇,1970年后,曾在美院的传达室看守大门,但她都以坚强的毅力挺过来了。十年动乱之后,王临乙和王合内先生都年近70岁,但是,她的精神仍很饱满振奋。进入了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解放初到文革十七年,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又是一个十七年,是她一生中艺术创作的两个黄金年代。王合内先生的作品具有西方传统艺术的扎实功底,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她尤其喜欢中国秦汉时期的作品,认为这是中国最原汁原味的东西。在她的动物创作中,这种中西优点的揉和较好,自然,而非表面特征。她所做的中国人,具有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了中国人最本质的东西。在这—点上是很多地道的中国雕塑家也不及的。特别是动物雕塑,是王合内先生的强项。她吸取了秦汉动物雕塑的野性美、乡土美和雄伟气势,从辟邪等造型中获取创作灵感。她的《虎》、《豹》等作品都称得上是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佳作。
人在塞纳河和黄河边淌过两个流程。心便系着塞纳河和黄河边两个民族的情感。她属于法兰西。也属于中国,她的经历是民族友谊的桥梁,她的艺术是两个民族文明传递的一个桥梁。
静静的河流在中法艺术家的心中继续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