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与公众参与 (节选) 文/郝卫国
随着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公共艺术设计的趋势和方向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以设计者的决策为绝对主导的设计方法也在改变。设计者开始注重公众的要求和意愿,因为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反映大众文化,为生活、工作在特定环境中的公众提供一件良好的艺术作品,创造有着艺术韵味的环境氛围。正因如此,出现了公众参与下的公共艺术,并波及开来。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以前,先看两个基本概念。
一、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 公共艺术是为公众服务的,公众对公共艺术建设当然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公共艺术的建设应该倾听公众意见,也需要不同形式的公众参与并使之制度化。如以政府为主而让公众有限度地参与(组织研讨会或娱乐性活动来征求意见,把设计图和模型公开展示以供批评与建议),以交友的方式增加设计师与使用者相互的了解,以请律师等代言人的方式在设计师和公众之间沟通联系,或在设计师的引导下由公众参与现场设计或按自己的意愿完成某些作品。西方一些国家有“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化”的传统,公众积极关心并参与公共艺术建设的讨论,抵制了一些足以影响环境质量的建设。例如在建筑领域,美国20世纪50年代曾计划在剑桥建造肯尼迪图书馆,当地群众担心由于其建筑体积庞大会破坏当地查理士河的景观与城市尺度,故予以抵制,意见最终被采纳。 1、调查问卷——公众参与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源泉 …… 调查问卷法适用的前提:受试者有足够数量,有一定代表性;提问的类型广泛,分析认真。瑞典隆德工学院的库勒博士曾选择了200个瑞典词汇,让受试者对15个起居室、15个风景景观和15个具有多样特征的环境作出语义标度的选择,最后从中归纳出8个具有代表性、最常用的语义标度试样用于环境的评价: ⑴舒适性:环境的安全、舒适程度 ⑵复杂性:环境的生动、复杂程度 ⑶统一性:环境各种成分之间的协调程度 ⑷围护性:环境的封闭、开敞程度 ⑸潜能:环境的表现力和象征性的强弱 ⑹社会地位:环境所体现的使用者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⑺年代性:环境的新旧和其内在的情感价值 ⑻新颖性:环境是否具有新奇感 这种调查结果使设计人员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可靠的依据。而且,在解决公共艺术设计的具体细节性问题时,调查问卷法同样常常能够发挥出很大作用。 2、参与建设——公众作为公共艺术家的助手 公众参与形式的公共艺术建设在现代城市尤其是居住区范围内应运而生,并且融入到“城市公众自助景观环境体系(Citywide System for Environmental Self-help)”中。它的形式不拘一格,主要利用空闲废弃地块,由公众参与进行自主和灵活的设计、建造、种植,一般不需要统一管理和投资(经费采用社区自筹、社团捐助等方式)。这种“自助景观环境体系”在美国“社区花园”中较为普及。卡尔·林是一位专门从事“社区花园”设计的景观建筑师。1959年他加入麦克哈格(Ian McHarg)主持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新项目,在那里,他形成了“通过服务性工作而学习(Learning Through Service)”的方法,引导学院专业毕业生在费城建造游戏场地和邻里公共用地(Neighborhood Commons)。 ……
二、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功能实现 公共艺术设计虽然在狭义功能上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审美媒介,但是由于环绕在现代环境各种脉络关系中,而使其在功能上具有多层次性与复杂性。 1、公众参与——实现公共艺术的物质功能 墨子的一段话道出了物质功能的重要:“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 人们除了这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外,还有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高尚情感的心理需求。人们喜欢历史文化、历史遗迹,具有怀旧的心理,喜欢回忆过去;人们还常常通过与历史的对比“忆苦思甜”,展望未来。因此,公共艺术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各种心理需求。 2、公众参与——实现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 公共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找到存在的根据地,并领悟到其含义”(舒尔茨语),与审美活动的终极目标“领悟世界与自身存在的意义”是一致的。人的视觉、知觉、心理结构和情感是感知美、体验美的承载物质,它们对来自于物的美进行判断、选择和接受,从而实现其审美价值。 …… 公共艺术品总会留下许多意义的“未确定点”或“空白”之处,需要人们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去发挥。伊瑟尔说“我们只能想象作品文本中没有的事物;文本中所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正是未写出的部分才给我们想象事物的机会……”,而“作者只有激发读者的想象,才有希望使其全神贯注,从而实现作品文本的意图。”(伊瑟尔语) 公共艺术审美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化的感受与认识过程,个性离不开一般意义的、功能上的普遍性,现实性离不开历史上的延续性和发展上的未来性,诗性离不开实用性。 3、公众参与——地域性文化、大众文化得以挖掘 特定的环境创造能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反映着人们的习俗和文化特征。C·恩伯-M·恩伯在《文化的变异》中谈到“文化包含了后天获得的作为一个特定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当代,很多设计师也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一种文化观念。 …… 大众文化,按照一般的理解,主要指一定地区或国家中被一般人所信奉、所接受的文化。它的规范性不强,容易随着时尚的变换而变换;它往往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而得到传达和表现。公共艺术作为一种主要基于视觉的艺术,是浓缩大众文化的载体。大致说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大众文化都更多地与大众生活相联系,它要求通俗易懂、便于操作、易于传播并“为公众喜闻乐见”……
三、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用后评价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遗憾的是,在当代公共艺术活动中,分析与评价、价值与价值观念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人的现实需求——公共艺术的基础 一种新的公共艺术会使我们产生什么感觉:是更年老还是更年轻,是更丰富多彩还是更枯燥无味,是更聪明还是更愚蠢,是更熟悉这个世界还是对这个世界更加陌生。其通常的评价尺度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什么是公共艺术的基础呢?它与生活直接联系,是生活的一个部分,是一种生活方式。公共艺术设计始终从人的现实需求而不是任何别的需求出发。 2、人文的尺度——公共艺术的评价标准 正是由于公共艺术设计始终从人的现实需求出发,公共艺术便获得了坚实、可靠的价值评判标准——人文的尺度。这种尺度具有坚实的客观社会性,从而公共艺术设计不再是随意的行为,不再为追求新鲜、时髦的风格而无所适从。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和人文理想的建构应当也必然成为这种评价的目的和追求。对于公共艺术而言,只有以人文尺度为依据,才有可能判断设计活动是否真正强化或改进了(而不是破坏或倒退了)人的生命活动。而其它一切尺度,包括科学的、逻辑的、感观的尺度等,都只是外在的、衍生的尺度。 …… 《雕塑》2004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