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雕塑家的社会认知
文/吕军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雕塑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身处多元文化变革激荡的时代,当代雕塑家在更为开放的文化背景中接受了新的教育,他们的创作更加放松、表现的方式更加自由,更加具有这一代人所独有的时代性色彩。当代中国雕塑家对于自身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科学与艺术等多种环节的相互关系有了新的理解,一种融合于现代生活环境的“复合式”艺术观念应运而生。作为具有永恒性的当代雕塑艺术,真正浓缩了古今中外的各种艺术理想与审美趣味,在造型、体积、材料、蕴涵等方面体现出泛世界化的雕塑艺术新特性,以与当代文化环境相呼应和对话,充分适应了社会民众的需求。
一、雕塑家与厨师、建筑工人——艺术家的角色认识
在当代,雕塑作品的精神意义与价值不再是最终目的,当代雕塑家们实际追求的是一种现实中作品成功的快感,一种在现实的竞争中所获取的机会和成功,甚至是一种有利的位置和待遇。艺术家不再是精神圣殿的先觉者,就创作本身而言,就如厨师、建筑工人一样没什么区别。那么,当代艺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时候,艺术家承担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尤其是影像媒体的迅速更新,给艺术家们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方便:艺术家不需再花很多功夫去培养技艺以及在精神上的修养,而是只需出一个与众不同或前所未有的构思,借助于新的媒介或新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即是艺术界所惊呼的“狼来了!”
也许有人会说,有这种观点的人标榜的是媒介和观念,是对作品表面视觉效果的精致和刺激,缺乏对生存作严肃而深入的思考和反省,缺乏对艺术本身独立而艰难的精神探索,不是崇高而珍贵的精神载体,是当代庸俗的快餐文化形式中的一种。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如何从社会学而不是个人角度使雕塑在当代社会发挥应有作用,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艺术理论家孙振华就认为:“谈公众性就不能不涉及对艺术家的认识,我们不能从精英主义出发来判断艺术家的社会角色。”艺术是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上艺术家只是一种社会分工,这就要求艺术家放下架子,为社会提供服务。在雕塑《深圳人的一天》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曾经实验性地提出了“把艺术家的作用降低到零”的口号。
艺术家其实是人类中间一种敏感的群体,他不应该认为自己有多伟大,也不认为自己对事物有什么先见的看法,而是愿意献身于一种自由的探索与表现活动。通过演化各种形式的活动,以此来显现社会、人生和世界,并以投身和献身的方式来使世界变得形式化,这应该是艺术家独特的方面。
二、雕塑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雕塑艺术发展到现阶段,雕塑艺术已经脱离了反映物象造型的记录功能,也已脱离了单纯审美或者实用的功能。从深层次上来说,当代雕塑艺术实际上是在借助“雕塑”的问题上讨论人的问题,讨论我们如何生存的问题,讨论我们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构造我们未来的问题。随着当代开放意识和观念更新的泛化,在深层的心理状态上,当代雕塑家普遍具有一种包容的胸襟、平和心态及从容的心境,乐于并积极“参与”、“接受”不同观念和新生事物。
那么,什么是艺术家政治的责任呢?在意识形态强大的社会文化制度中,雕塑家作为精神生活的个体,如何保持个人的独立的精神探索并将这种精神的创造与当代社会的文化取向进行融合?如何用雕塑艺术传播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类文明的信息,引导观众在文化层面上审美,而不只是在娱乐上审美,让每个国民都能提高对雕塑艺术、对美的鉴赏水平,是每一个有使命感、有责任感的艺术家肩负的重任。
作为一个雕塑艺术工作者,能用自己的艺术形式讴歌社会进步、文化科技发展,责无旁贷。那些时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艺术家,真正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连在一起,理所当然地会赢得人民的赞誉,其艺术生命力才可能是强大的,永远充满生机。
三、艺术与商业的关系
商业是俗的,艺术是雅的。商业与艺术本属不同的领域,由于两者的价值外延有交集,原本风马牛的行业变得亲密无间。中国雕塑艺术要走现代化,无疑要面对两方面考验: “国际化”与“商品化”。艺术的商品化之于中国,实为一柄双刃剑,它迫使中国艺术冒着灭顶之灾的险境走入当代。从艺术的角度,也许艺术家会说当艺术开始泛着铜嗅味的时候,就是艺术彻底堕落的时候。但无论如何坚持,生存是艺术家和艺术品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艺术品价值的评估,市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件雕塑作品具有艺术价值的同时,客观上自然也是具有商业价值的,虽然有的艺术家开始并不是以商业为目的。对于雕塑的艺术化与商品化的关系,这二者其实并不对立,比如国内外一些雕塑艺术作品,既是伟大的艺术品,又是昂贵的商品。
当前,无论是说艺术介入商业化,还是商业介入艺术,只是基于不同的立场和分析问题的角度而已,掩盖不了艺术与市场结合愈发紧密的现实。也许艺术家会在不同程度上坚持艺术的纯洁性以及艺术商品有别于其他商品的特殊性,但在商人和经济学家看来,这只不过是对一种商品在经济背景下其发展宿命的又一次演绎。可以说艺术与商业的联姻是出于两者的各自需要,艺术创意产业需要成为真正的“产业”,要具有商业价值,而商业需要不断开拓新渠道,自然会与艺术挂上钩。在合适的交易价格和合作模式下,这一联姻是两者都希望看到的。
想当年,李白游历天下的同时也结交权贵,莫扎特巡演欧洲也献媚于奥地利皇帝。商业与艺术其实不是一对天敌,商业化和市场化与艺术同样重要的认识是必要的。一个是生存需要,另一个也是生存需要。艺术和商业是可以双赢的。但是两者也不是绝对的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纯粹的市场和商业化会令人乏味。但是一味的艺术追求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其实市场和艺术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应为了市场而舍弃掉艺术,或者为了艺术而舍弃掉市场。
艺术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世界。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信更没几个人会认同这样的看法。不与世俗相接触的艺术,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从经济学和商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有些商业活动可以艺术化,有些艺术活动也可以商业化。在艺术与商业结合得愈发紧密的时代,许多艺术行为背后都蕴含着对经济利益的考虑。能把商业艺术化,艺术商业化,而且还能吸附很多商业要素和艺术元素运作其中,则是当代雕塑家们必须驾轻就熟的技巧之一。
四、雕塑家“做”艺术与“玩”艺术
目前,许多艺术家念叨着这么两个概念:“做艺术”与“玩艺术”,甚至有人明确表明“成功之前是在做艺术,成功之后就是在玩艺术”,可见“做”和“玩”应该是两个状态,反映的是对于艺术创作观念的维度问题问题。
“操作”、“当下”、“情景”、“权力话语”、“解构”、“在场”、“后现代”等一系列名词时常挂在艺术家嘴边。在这种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当市场经济中的强大的流行文化成为当代人的文化快餐时,当代艺术能否满足现代人自我表达与交流的需要?它能否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挪用和重组,来呈现当代人的精神状态?要知道二战后美国暴发户式的经济成功和移民艺术家共同缔造了战后美国艺术的崛起,商业炫耀的背后,锯牛、剥人皮、吃人肉来做作品则是一种妄意肤浅的曲解。
人类社会存在以来,艺术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许每一个艺术家都是梦想着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腕,但是这需要各方面的因素,天赋和机缘以及个人努力程度,如果不能达到或者起码暂时没法达到,借助艺术的名义,做点维持生计、改善生活的举动,无疑也是某些人或许无奈的选择。
当前,随着当代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艺术家的个人价值观正日益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出发点,艺术家对个人经验与感受的重视,几乎超越了对于以往普遍性理想与社会群体价值观的关注。而当代雕塑面临的却是日益迅猛的城市化发展和观众普遍性问题。如何处理这一普遍化要求与当代生活对雕塑家个人表达的独特性与深度化的要求,就成为当代当代雕塑艺术家的基本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雕塑艺术家个体的精神状态与文化素质。
不论是做艺术还是玩艺术,都是一种做原创性的工作,都是围绕艺术创作本身的人的一种行为。在对物象世界的改造过程中,人类对美的追求始终是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化实践中,艺术的技术的美的本质和特性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着新的空间。雕塑艺术家要始终贯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表达的追求。只有朝着这个理念,当代雕塑美学才有更大的突。也只有这样,人类对审美观念才会不断的提高,助推社会前进的脚步。
总之,“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做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至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
《雕塑》2005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