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品 资讯 杂志 艺术家 企业榜 陶人坊 跟我学 论坛 看雕塑 委员会 交流 维权

本土雕塑 闪亮登场

——“黄天厚土雕塑大展”暨《雕塑》杂志创刊十周年邀请展及其评选

文/陈培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本“天玄而地黄,”然“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革“皇天”之命而立“黄天”,宣告了一种新纪元、新气象的到来。我们应取法黄天循环不停、周而复始、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待“飞龙在天”,期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后土本社稷,其“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以承天,改易“后土”为“厚土”,体现了一种于外无物的博大。我们应效仿厚土有容乃大、厚德载物的若谷胸襟,以包容天下的心态去关注森罗万象、瞬息万变的精彩世界。
以“黄天厚土”为口号,提出“本土雕塑”的理念,是本次大展的学术旗帜,而推出本土雕塑家,为本土雕塑家鼓与呼,则是本次大展的行动纲领。
表现,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的魅力所在;如何表现,本身就是一种调动艺术的艺术。雕塑艺术的表现,体现了艺术家对创作主题的理解与把握,体现在根据主题进行的创意设计上,体现在为了能更准确地、更深刻地表达主题而使用的材料与技法上。所以,在评选过程中,我更多地是看重作品的“表现”。
首先,是“本土性”的表现。作品中或体现了延绵数千年之久的中国文化精神,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情怀,如钱绍武的《曹雪芹》、程允贤的《刘开渠》、曹春生的《谭嗣同》、田世信的《老子》、吴为山的《齐白石》、张松涛的《前辈》等;或反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如韩美林的《青铜器》、郭景涵的《置换系列· 莲鹤方壶》、景育民的《望闻问切》等;或反映了浓郁的民风民俗,如陈云岗的《鼓舞黄天》、殷小烽的《修复嫫嫫人》、张锟的《关中风情》、袁源的《厚土酣情》、刘若望的《东方红》,以及张昌、逯彤、许述章、邵波等人的彩塑等。这些作品中,都强烈地张扬了民族精神,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人以鼓舞,催人奋发,凝结了一种民族灵魂。
其次,是艺术家个性的表现,能够体现原创性。在这次大展中,“创新”有了不同层面的表现,从而彰显了艺术家的鲜明个性。或对传统有所继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表现手法上有所革新,如石向东的《行进》、范伟民的《易》、钞子伟钞子艺的《中国娃娃》、钱步辉的《影子系列---回娘家》、何鄂的《黄土系列》、王小惠的《美甲系列》等;或对传统的造型语言进行颠覆,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如李象群的《摸索》、陈志光的《蚂蚁先生》、张玮的《红色天体》、魏伟的《关于一头奶牛的思考》等;或对当代人类的生存予以反映与思考,如朱尚熹的《井盖系列》、许诚一的《2004城市百态》、刘威的《三峡印象巫山人家》、唐尧的《山居十题》、唐勇的《现代兵马俑》、沈允庆的《时尚》等;或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如项金国的《菩提树下》、李彤彤的《庄生梦蝶》、李险峰的《风景石头》等;或披露艺术家的心理体验,进行自我调侃,如王志刚的《朋友啊,请你干一杯》、张永见的《最后一滴眼泪》等;或对西方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有所表现,如隋建国的《马克思在中国》、赵萌的《智者方舟》等。这些作品,或突破了传统的雕塑表现形式,或颠覆了传统雕塑的概念,或巧妙地移植、嫁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或大胆地使用了新型材料,但骨子里表现出来的还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
本次展览以“风”、“雅”、“颂”为美学标准,兼收并蓄,更好的体现了“黄天厚土”的包容性,如上所述它没有任何的门户之见。抽象的、具像的,写实的、写意的,装置的、观念的,共陈一室;玉石、竹木、铜铁、陶泥、瓷土、玻璃钢、不锈钢、特殊的材料应有尽有,相应生辉,可谓风格各异,流派杂陈,异彩而分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这种见仁见智的差异,才使得一些独具艺术个性魅力的作品从众多优秀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既要评,又要选,自然评选结果不会皆大欢喜,人人皆有份。我以为,获奖不是参展的目的,重要的是有志于弘扬本土文化艺术的朋友们大家都积极来参与,共襄此举。《雕塑》杂志创刊十周年是举办本次雕塑大展的契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倾力合作提供了展示平台,而广大的雕塑家则为“本土雕塑”的闪亮登场创造了鲜活的载体。可以断言,参加本次展览的本土雕塑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未参展的艺术家在汲取本土文化的营养,背负“黄天”,默默地耕耘着“厚土”,创造着鲜为人知的佳作,我们应当给他们以充分的关注。
因此,我们期待一场更大规模的本土雕塑大展的到来。

《雕塑》2005年第5期

首页 正品 资讯 杂志 艺术家 企业榜 陶人坊 跟我学 论坛 看雕塑 委员会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