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年 回 眸 文/陶如让
1995年2月1日,《雕塑》杂志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老一辈雕塑家的多次呼吁下,终于诞生了。曾任轻工业部副部长、时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长的徐运北同志撰写了发刊词,表明了《雕塑》杂志的办刊宗旨,即贯彻“二为”和“双百”方针,以健康、进步、有益于“四化”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而在雕塑界发挥积极的倡导作用,在最大程度上团结和鼓励全国雕塑界(包括工艺美术界)同仁共同开创中国雕塑艺术的新业绩。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雕塑艺术,从历史、理论上系统地发掘、整理、阐述其精华,使凝聚着我们民族精深的智慧和创造力的这份遗产,成为一种活的精神源泉;客观地、有选择地、有系统地将国外古往今来的雕塑名家作品及风格流派加以介绍和阐述,为国际文化的交流架筑新的桥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帮助、引导雕塑家面对时代提出新课题、选择方向,树立从艺术质量和社会效益上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高尚价值观。
十年来,我们一直都在遵循着这个办刊方向,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对刊物的选题设计、稿件的筛选、整理和编辑,对版式设计、装订印刷、广告发行,每一个环节都力争做到精益求精。追求高品位、高质量、高学术水准的理念、始终不渝。经历十年耕耘,《雕塑》杂志,走出了一条不平坦的创业之路,辛勤的汗水也浇灌培育出了累累硕果。首先,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之久的历史文化,扶植、保护了民间艺术的丰富资源。其次在关注西方世界当代艺术思潮的同时,努力推出中国本土当代雕塑,揭示了新时期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本质,逐渐形成了《雕塑》杂志自己的独特定位与走向。
一、《雕塑》形象的塑造
《雕塑》杂志是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一份雕塑专业刊物,它的唯一性使之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但是,《雕塑》杂志社的同仁们并没有因此而懈怠,而是时刻都有忧患意识,积极地探索办刊的思路,通过各种形式和方式方法,努力使其成为 “中国一流”的良好形象。
《雕塑》杂志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了国内著名的艺术大师、建筑大师、理论家的关注,如曾竹韶、吴良镛、钱绍武、韩美林、程允贤、曹春生、张仃、金维诺诸先生,或担任顾问,或为编委,或成为杂志的撰稿人。他们的积极介入,在中国雕塑界、艺术界、建筑界、理论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雕塑》杂志具有了良好的声誉,拥有了美誉度和可信度。钱绍武先生开辟的《钱绍武谈艺录》和金维诺先生主持的《宗教艺术》、邢啸声先生主持的《域外视野》栏目,成为了《雕塑》杂志的品牌栏目。杨振宁先生曾多次在《雕塑》杂志发表文章。在2004年4月24日清华大学举行的杨振宁雕像揭幕仪式上,杨振宁还检看《雕塑》杂志,《雕塑》杂志也适时地将此事进行了客观报道。如果说老一辈艺术家对《雕塑》杂志是出于偏爱的话,那么中青年艺术家对《雕塑》杂志的感情则出于喜爱。活跃在中国艺坛上有影响的中青年雕塑家,十大艺术院校的学术带头人,都是《雕塑》杂志的忠诚读者和热心的撰稿人,其中也有人担任了《雕塑》杂志的编委。在老中青艺术家的影响下,未成长起来的准艺术家们(在校生)也将《雕塑》杂志视为首选读本,从中学习和寻悟前辈艺术家的成功之路,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一个方向。总而言之,《雕塑》杂志见证了十几年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轨迹,引导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方向,成为了雕塑家和雕塑艺术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案头读物。
十年来,《雕塑》杂志配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在上海、辽宁大连、北京、福建惠安、新疆阿克苏、陕西西安、浙江东阳、浙江长兴、江苏宜兴等地,举办了石雕、陶艺、木雕、公共艺术设计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展览和艺术创作大赛,其中既有国际性的,也有全国性的,而且多数在国内均属首次创办,在国际艺坛和中国艺术界及社会上产生了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影响。例如,在福建惠安举办的中国雕刻艺术节和中国传统雕刻大赛,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促进了民间艺术和学院艺术的交流,促进了院校艺术家和民间艺人的结合与交流,而且将雕刻艺人成功地打造成了艺术家,并迅速地使惠安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石雕产业基地和国际石材市场,为艺术品的市场化、商品化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新路。同时,也提升了《雕塑》杂志在国际艺坛的地位,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塑造了良好的媒介形象。
二、名牌期刊的塑造
首先,《雕塑》杂志具有中国特色。立足于几千年之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挖掘、弘扬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关照本土文化和本土艺术家,于创刊十周年之际推出“黄天厚土雕塑大展”。黄天厚土乃是对传统文化概念“皇天后土”的改造与升华,赋予了其新的内涵。《雕塑》杂志开辟了《雕塑文化论坛》、《宗教艺术》、《理论研究》、《探索空间》、《公共艺术》等学术栏目,经常组织各种专题的学术研讨会,自创刊之初起就每年组织举办一次高层的“中国雕塑论坛”,参加者多是文化界、建筑界、美术界、教育界知名的专家学者,每届都有不同的主题,都有研究的方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雕塑》杂志版式新颖独特,印刷精良,为大16开本全彩色印刷,胶背装订,具有精美的包装形式。在中国,几乎所有的高等艺术院校都有《雕塑》杂志的窗口,雕塑家和他的学生们都是《雕塑》杂志的忠实读者。在国外,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都有《雕塑》杂志的顾问、撰稿人和订户。《雕塑》杂志在雕塑艺术期刊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根植传统,开拓创新,关照本土,放眼世界”的办刊理念显现了《雕塑》杂志鲜明的艺术个性。
其次,《雕塑》杂志举办的一系列艺术展览和艺术创作大赛活动,为《雕塑》杂志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满意度,强化了其雕塑艺术领域里的话语权,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也使得许多业内的加工、制作企业和用品厂家格外关注,有不少企业成为《雕塑》杂志忠诚的广告客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雕塑》时刻牢记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分子所应肩负的责任和承担的道义,把广告形象看作是媒介形象,杜绝刊登高额广告费的伪劣产品广告,严把“产品质量关”,始终保持了高品位的、严肃的学术刊物水准。因此,在2003年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跻身名刊之列。钱绍武、程允贤、曹春生、陈兴国、黎明等知名人士纷纷撰文题词以示祝贺,《雕塑》杂志为此开辟了专版。
再次,《雕塑》杂志利用自身媒体的优势,呼唤雕塑精品,宣传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呼吁拆除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城市垃圾”,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侵犯雕塑家权益的行为和现象予以了批评,声援了雕塑家王熙民、范英海、王则坚、王小蕙、何林等人的著作权纠纷案,表明了公正的立场,也赢得了广大雕塑家的拥护和支持;《雕塑》杂志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还共同发起了呼吁国家完备法律建设的活动,在“中国雕塑论坛”上起草讨论了《中国雕塑家公约》、《城市雕塑招投标暂行条例》和《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制定了行业规范,弥补了国家立法的滞后和不完备,为净化、规范雕塑艺术市场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别外,《雕塑》杂志通过《公共艺术》、《展览展示》等栏目,介绍了俄罗斯、瑞士、挪威、马来西亚、南美洲、韩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津巴布韦、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共艺术作品,介绍了梵蒂冈博物馆、意大利米兰博物馆、波兰华沙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州国家美术馆等著名海外艺术馆的馆藏精品。通过《域外视野》等栏目,重点介绍了国际著名的艺术家,如库巴索夫、亨利·摩尔、齐特曼、奇·伊达、乔治·西格尔、贾克梅蒂、安东尼·司顿斯、I·瓦格等,为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及及中国雕塑家的艺术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参照物。除了多次在艺术活动中邀请国外著名艺术家来华参加之外,《雕塑》杂志还积极拓宽交流的渠道,组织中国艺术家集体出国举办展览,组织艺术考察团出访欧美国家,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让世界了解到了中国艺术,了解到当今发展的中国,听到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的事实证明,《雕塑》杂志十年的品牌经营之路是完全符合名牌报刊发展要求的。
《雕塑》2005年第4期 |